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国行政体制完整版复习资料
1.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是指一种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被相信是正当的、合乎道义的,从而获得社会成员自愿服从或认可的能力与属性。2.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渊源于魏晋之行台。元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其中央行政中枢,即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为了与中央机构有所区别,其正式名称改为某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的设置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的一个显著变化,也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三司(明代):三司是明代省级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基本方式。洪武九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制度,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的设立,实际上是将一省的地方军政权力一分为三,一省之内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官员可以单独裁断全局性的大政,由此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4.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或“世卿制”,即世世代代为官,世世代代食禄的意思。其表现形式之一是官位由贵族世代相继,只有在立国之初才有选和任的性质,且一经任用,世代不变;其表现形式之二是诸侯、卿、大夫的继承逐步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9.帅漕宪仓:帅漕宪仓是宋代在地方机构设置的方式。宋代为了防止地方长官权力独揽,把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的路分置为四个机关:经略安抚使司,又称“帅司”,主管军政,监理民政;转运使司,又称“漕司”,主管财赋;提点刑狱司,又称“宪司”,主管司法和监察;提举常平司,又称“仓司”,主管赈灾和专卖事务。四个机关互不统属,互相监督,都直接对皇帝负责。10.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由陈群首创。其主要做法是由中央政府挑选各地有名望、品行端正的官员为大小中正,由中正们负责推荐人才,加品评后分成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和下上下中下下。在此基础上按等级择“上”录用的原则选拔任用官吏。九品中正制初行时有选贤的用意,后来成为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11.政事堂: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唐初始有此名。一般而言,唐制遇下诏敕,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十一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12.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是专制国家皇位继承制度的基本形式。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精神是要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将王子区分出嫡子和庶子,以确立王位继承人的资格,并依照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的顺序,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13.官僚制度的自主性: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是指官僚机构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特性。具体表现为:官僚组织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和所持的基本治国原则与专制君主之间存在差异和错位;官僚制度一旦发育形成,会产生“制度化”的成分,并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运行规范、程序和方式,表现出对君主个人意志的张力和排斥倾向。14.君主专制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属于君主制政体的一种。相对于其它的政体,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君主职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即君主没有任期的限制,君位在一家一姓内世代相传;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特殊的尊荣,甚至有的被赋予某种超人的神性和神格;君主独揽国家权力,君权超越任何其他权力和法律之上,是不受制约的、绝对的权力。15.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特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代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实现了机构与部门权力的分散和相互牵制,以此来加强皇权。16.察举制: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三公、九卿、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将本人发现或乡闾评议的出众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繁多,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察孝廉、举茂才、特科特举和太学博士子弟。5.试比较汉唐相权的设置:(1)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会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5分)(2)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即御史大夫。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相当于汉朝宰相的职权,而监察权不包括在内。(5分)8.简述中国专制制度的典型特征。(1)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1分)(2)集权程度高: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同时实行文化和思想的霸政。(2分)(3)伦理政治:君主的政治权威和长老式权威合一。(2分)(4)发达、早熟的官僚制度。(2分)(5)国家机会主义倾向:国家行为根据功利需要而变化。(1分)(6)宗法农业社会:以家族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2分)17.简述中国传统社会专制国家控制地方的主要方式。(1)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使中央集权的垂直控制最大限度到个人。(2分)(2)在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上,有意虚化行政首长负责制。(2分)(3)纵横交错的监察网络。(2分)(4)中央控制财权、兵权。(2分)(5)地方层级、行政区划:①层级不断增多。距离中央核心控制区越近,层级越往上,对政治的影响越大,越不稳定。②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有意打乱了自然地理单位(山川形势)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乃至经济、人文单位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以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政治控制。(2分)18.简要评述科举考试的政治功能及其局限。(1)科举考试的政治功能:①科举制度的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在于开放政权。它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对生活的凝聚力,有助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性。(2分)②科举考试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体制化和日常生活化,使统治者建构出其所需要的政治主体,保证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同一性。(2分)③科举考试体现了对事不对人的普遍主义原则,在这一点上它和现代精神是相通的,蕴涵着值得借鉴的现代性资源。(2分)(2)科举制度的局限:①读书人充斥仕途,造成政治上的臃肿病。②科举考试所传递的是“一元知识论”,可能会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统治控制社会思想的工具。③科举制度所考察的主要是道德知识、求善的知识,而求真的知识则不受重视,因而难以发展出西方的自然科学。④科举制也体现了知识和权力的高度结合。(4分)19.简述专制政体下后妃干政的条件及其与所谓“女祸”之间的关系。(1)后妃干政的条件:后妃干政的条件源自于帝制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本身暗含着某种肯定母权、肯定后妃干政的因素:①后妃在君主制政体中的角色定位(“后”、“小君”)意味着君权有可能衍生为后妃之权;②后妃干政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中得到支持:③帝制中国“家天下”的政治属性也是后妃干政的一个诱因;④君主政体中的制度缺陷也容易为后妃干政提供机会与条件。(6分)(2)后妃干政的条件及其与所谓“女祸”之间的关系①后妃干政之祸或所谓“女祸”是君主专制之祸的一种必然表现形式,其病灶仍在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固有弊端与矛盾。即君主专制制度因其形式简单、权力无制约,而最易腐败堕落。(2分)②后妃干政由于制度层面上的合法性资源不足,使得后妃一旦走向政治舞台,势必面临更大的阻力,产生统治合法性危机问题,使政治斗争升级,统治更趋腐朽黑暗,因而更易造成政治祸乱。(2分)20.简要评述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其弊端。(1)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就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具体实行情况看,由于条件不具备或人为的因素,嫡长制在实际操作上不得不大打折扣:①生理原因:皇后无子或嫡子早夭;②君主个人好恶:夺嫡另立;③宦官、外戚、后妃干政。(6分)(2)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开放弃了才德方面的要求。它是一种典型的非智能型的皇位继承方式,势必在嫡长制的“产出”与君主专制政体的需求之间造成严重的脱节,即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4分)21.试述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内在冲突及其对帝制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1)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冲突①儒家思想和中国君主制度所奉行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取向有很大差异:君主制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延续个人或家族“私天下”的统治,而儒家则追求“天下为公”的目标。(4分)②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君主专制制度肯定君主的意志高于一切,而儒家思想则主张“天地之间,至尊者道”,坚持道高于势的立场。(4分)③双方在具体政治过程中的冲突:儒家知识分子倡导以儒家思想为“正君之法”去“格君心之非”,其治国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委任守成”,都是对君主行为和权力的限制与约束。(4分)(2)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内在冲突对帝制中国政治生活变迁的影响:①儒家思想的存在,使专制制度能够造成某种政治生态,发育出一定的批评监督机制和遏制力量。(2分)②儒家思想的存在,也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具备了一定的超越性和创造性。(2分)③儒家与专制制度的结合与冲突导致了君主制的儒家化和儒家的制度化,造成了君主专制政体下官僚系统的某种自主性,使得缺乏外在制度约束的专制制度有了一定的内在制约与调节机制。(2分)④君主本人生活在以儒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之下,完成了其社会化的过程。(2分)23.试述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官僚机构自主性的表现、成因及其对君主专(1)官僚机构自主性的表现:官僚制度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①活动目标:在其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取向和所持的基本治国原则方面,官僚组织和专制君主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和错位。(4分)②制度层面:官僚制度一旦发育形成,必然会产生“制度化”的成分,形成相对独立和相对稳定的运行规范、运行程序和运行方式,表现出对君主个人意志的张力和排斥倾向。(4分)(2)君主专制条件下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成因:①官僚制度的一般特点:典型的官僚制度是对事不对人、非人格化的,具有和一切以人治为特点的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倾向。(2分)②中国官僚制度的政治文化基础:儒家思想超越现实君主私欲私利的目标、道德理想和规范注入官僚制度,使官僚制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思想源头。中国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正是儒家思想自主性的必然反映与折射。(2分)③官僚制度的自主性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在矛盾的反映。(2分)④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所解立的各项制度和法规即“祖宗之法”,也为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提供了类似于宪法性的支持。(2分)(3)官僚制度自主性的影响:①这种自主性的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君权与官僚组织的不断摩擦。(2分)②官僚制度的这种自主性的存在及其与皇权的不断摩擦,又使专制皇权获得了某种“体制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机制,造成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复杂和多重性。(2分)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结构的组织形式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政治体制的范畴要比行政体制大,政治体制通常可以包括行政体制、立法体制和司法体制等等。为何中国的专制制度为何如此稳定?生命力为何如此之强?(1)相对独立、封闭的自然环境: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中国虽然总是受到北方游牧文明的侵袭,却没有受到其他更加高级别的文化和文明的侵袭,因此封建制度得以继续的发展(2)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3)小农经济基础:中国拥有强大而深厚的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基础和土壤:中华文明是世界农耕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得到了一个及其完整和稳固的生存基础(4)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这种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某种自我调节机制,减弱了其狭隘性、封闭性与非理性因素,降低和减缓了政治动荡的频率与政治衰败的速度,从而使它能够在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维护统治秩序方面发挥出基本的效能。(5)从体制外权力中心和体制外异己力量不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
本文标题:中国行政体制完整版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