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开放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开放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取得长足进展,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虽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依旧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开放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方面的影响,值得我们考虑和深思。在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会渐渐的发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是与广大居民的利益相连的收入分配问题。从以下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1978年,我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55亿元,贷款余额为1809亿元。到2007年底存款余额为389371亿元,贷款余额为261691亿元。金融资产已经达到50多万亿元。全国城乡人民币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61587.3亿元,增长了766倍。信用体系逐步建立,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直接融资比例逐渐提高,股票市值占GDP得比率迅速提高。金融业从单一的存贷款功能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之一。到2007年底,我国城镇金融业单位数为51645个,从业人员数为3897128人,从业人员是1978年的5.13倍。其中,银行业单位数为40815个,从业人员为2567384人;证券业单位数为1019个,从业人员为82710人;保险业单位数为8574个,从业人员为1197247人;其他金融业单位数为1237个,从业人员为49787人。2007年,我国金融业创造的现价增加值为11057亿元,是1978年的162倍,年均增长19.2%,比同期现价GDP增长率高出2.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2.9%,比同期不变价GDP增长率高出3.1个百分点。由于金融业增加值增长快于GDP增长,它在GDP中比重也由1978年的1.9%上升到2007年的4.4%。1979-2007年,我国不变价GDP年均增长9.8%,其中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资产总量快速增加。从资产规模上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不过数千亿元;30年后的今天,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已经超过50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0多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1978年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左右,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2%左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资本充足情况明显改善。我国银行业从原来的资本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经过不断深化改革,目前已达到8.4%左右的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其中已股改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了12%左右;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0%。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也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保险市场只有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2007年,全国保险机构达到120家,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实现保费收入7036亿元,市场规模增长1529倍,我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7036亿元,是2002年的2.3倍,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30年来,保险业的体制机制、资本实力、人才队伍和技术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在还有大批新公司尚未进入盈利期的情况下,初步统计,2007年全行业盈利633.4亿元。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净资产收益率从2004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6.5%,基本达到世界领先的保险集团水平。30年来,证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产业形态相对完整。2006年末,我国证券业总资产达1.1万亿元,从业人员近8万人,证券营业部近3000家,基金产品321只。投资银行业务、经纪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和基金理财业务分别为直接融资需求、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提供媒介服务,形成了直接融资的基本业务链条;各项业务已经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完成了区域布局,组成了基本的产业元素。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截至2006年6月30日,获得证券业从业资格共161157人,其中获得证券执业资格7万人。另有75名香港专业人员获得内地证券从业资格。已注册证券从业人员68473人,占证券从业人员总数的89.8%。目前证券行业具有高管任职资格的55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证书的371人,占总人数的67.1%;已通过了证券公司高管人员能力测试培训的314人,占总人数的56.8%。对于我国居民收入的情况如下:改革开放30年成为建国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形势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1倍。据统计,截至2008年8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823万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如下表: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16.0133.6182.42.371980439.4191.3248.12.301981458.04223.44234.62.051982494.52270.11224.41.831983525.96309.77216.21.701984607.56355.33252.21.711985739.1397.6341.51.861986899.6423.8475.82.1219871002.2462.6539.62.1719881181.4544.9636.52.1719891375.7601.5774.22.2919901510.2686.3823.92.2019911700.6708.6992.02.4019922026.6784.01242.62.5919932577.4921.61655.82.8019943496.21221.02275.22.8719954283.01577.72705.32.7219964838.91926.12912.82.5119975160.32090.13070.22.4719985425.12162.03263.12.5119995854.02210.33644.02.6520006279.92253.44026.52.7920016859.62366.44493.22.9020027702.82475.65227.23.1120038472.02622.05850.03.23对城镇基尼系数及“倒U”拐点的评价:处于较为适度区间,并有一定扩大空间;“拐点”论证缺乏说服力1、关于城镇基尼系数的适度性。与部分转型国家比较,我国城镇基尼系数是较低的;与部分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城镇基尼系数处于中等水平。合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的判断,可以认为,现阶段城镇基尼系数水平处于较为适度的区间,并在外部条件不再恶化时,仍有一定扩大的空间。2、关于“倒U”拐点的判断。一方面,“倒U”理论是以处于增长初期国家中的传统部门(农业)和现代部门(工业)的劳动力及资金转移形成的某种收入分配规律为依据的。而我国城镇收入差距的变动,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另一方面,从实际验证情况看,“倒U”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看,也并未呈现出“倒U”的迹象,并且未来还呈现出继续扩大上行的趋势。因此,以“倒U”理论中的拐点为依据,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判断,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为:1.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改革以前的农村收入分配具有很浓的平均主义色彩,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资料,1978年的农村基尼系数被估计为0.21—0.22之间,收入差距处于相对均等的区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表1的资料可以看出,1981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24,1990年上升为0.31,1999年继续上升到0.34,收入差距扩大明显。中国社科院经研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利用1988年和1995年两次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估计出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在1988年为0.34,1995年为0.42,收入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相对合理区间,已经演变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收入差距偏大的区间2.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16,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均等的区间。改革初期,一直到80年代中期,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几乎保持不变,1984年的基尼系数仍为0.16。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转移到城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如表1所示,1985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9,1990年上升到0.23,1995年上升到0.28,1999年上升到0.295.而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估算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在1995年为0.33,显示90年代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高于8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比改革之初扩大了约1倍。3.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名义收入比率为2.56,1984年这个比率缩小到1.84.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比率经历了近10年的上升期,这个比率从1985年的1.86上升到1994年的2.59,尔后经历了3年的下降,到1997年下降为2.21,1998年以后又开始攀升,到2000年上升到2.46.总体上看,尽管改革之初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4.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85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比率为1.15∶0.88∶1,到1995年这一比率扩大到1.42∶0.97∶1,东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就城镇来看,1986—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5.9倍,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4.7倍,收入增长的差距是明显的。就农村来看,1985年西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2.88%和74.14%,这两个比率到1995年下降为57.02%和67.11%,到1999年又进一步下降为46.96%和63.60%,收入差距扩大明显。总的来说,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减轻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均,而金融市场的开放则恰恰会起到反作用。参考:1.库兹涅茨扩展论一“倒U”型关系最早从理论角度研究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是经济学家GreenwoodJovanovic(1990)。他们围绕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间的关系构建模型,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3者之间的关系(简称GJ模型)。他们认为,随着金融发展的深入,收入差距必然呈现出一个先拉大后缩小的趋势,即“倒U型”,因此,也被称作为库兹涅茨假说的扩展形式。2.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国际上常用基尼系数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过于公平;而0.4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故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社会不安定。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
本文标题: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开放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