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中图版必修三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2)区域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3)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也可以是综合性的。(4)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5)有一定的界线,有的明确如国界、省界等,有的模糊如气候区、植被区。(6)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整体性),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性。2.中国三大自然区:地形和气候是决定三大自然区差异的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3.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南北差异:秦岭—淮河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长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位置东部临海深居内陆、高山环绕西南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流水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第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等,风成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及边缘高山峡谷区,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降水量400mm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高寒气候: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温差大,风力大水文特征外流河,河湖众多,以雨水补给为主多内流河和咸水湖,山地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内、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源头。植被土壤森林为主;森林植被发育土壤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和草原;土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山谷森林。冻土广。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高原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走势大致与我国一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北方和南方、暖温带与亚热带、旱地与水田、湿润和半湿润等地理事物的重要分界。北方南方主要地形区平原高原为主(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低山丘陵为主(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度带暖温带(华北)中温带(东北)亚热带,热带干湿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小大水位变化大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自南向北渐长无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北)针阔叶混交林(东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土壤黑土、黄土红壤,水稻土,紫色土农业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一年两熟(亚热带)和一年三熟(热带)耕作方式旱地水田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稻谷、茶叶、蚕丝主要水果苹果、梨等温带水果柑橘、香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民居平顶斜顶交通陆运为主内河航运普遍方言较少繁杂矿产,工业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4.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海南西、湖北、湖南云南、西藏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高低发展进度快慢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业社会阶段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位置优越、海运发达地区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资源型城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地区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2.海洋,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海洋环境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航海技术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航海技术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航海技术进步开发海底矿产: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太平洋丰富的锰结核(美、日、英、德已开采)岛屿工业化以前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工业化以后(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注:12海里领海拥有绝对主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拥有开发利用资源的权力。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自然条件地形尼罗河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阳光充足,气温适宜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水灌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有利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不利影响: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3)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4)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5)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美国: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2)南水北调:意义:(1)减轻输出地洪涝灾害(2)解决北方缺水问题(3)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长江口海水倒灌水质下降;淤积加重航道淤塞;沿线地区土壤易盐碱化,影响水生生物;东线污水排放降低水质。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业结构: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2)转移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3)方向: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4)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④劳动力等。(5)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6)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7)对环境的影响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劳动力分布的变化逐渐较少先增后降稳步增加劳动力转移过程随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自然环境1)减轻污染,提高环境质量2)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1)乡村地区→工业化地区(2)加重环境污染(3)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人文环境(1)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到第三产业(2)加快产业优化(3)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4)失业人口增加(1)加快工业化进程(2)缓解就业压力(3)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3.原因:自然原因:(1)黄土疏松,易侵蚀。(2)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地貌形态的不稳定性。(4)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4.危害:(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经济损失;(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生态恶化;(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5.措施(保持水土):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蓄水保土,多种经营);工程措施:打坝淤地(沟底),兴修水库(沟谷),修健水平梯田(缓坡)等。6.小流域综合治理: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方针:保塬、护坡、固沟。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⑴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梯级开发)(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⑵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⑶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⑷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3.启示: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因地制宜地开发;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东北区域概况:(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2)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肥沃,人均耕地面积大——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3)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热量不足为其限制性因素)。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自然条件:(1)土地资源:辽阔富饶(黑土、黑钙土)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气候:气候条件适宜,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8.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9.农产品: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吉林---玉米、高粱;辽宁--冬小麦、棉花。10.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林牧业商品化低);(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11.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12.东北地区农业的可
本文标题:中图版必修三地理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4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