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系列连载之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系列连载之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解读第三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版本异同(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异(人教版)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鲁教版)在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分析上与人教版类似,但分析的比较简略。(湘教版)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用【活动】、【案例】栏目引导学生分析砍伐森林引起水文、土壤等要素的连锁反应,说明某一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中图版)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的分析上同人教版类似。同就地球整体而言,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理圈层组成的。就某区域而言,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要素组成的。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可分别对应联系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各地理要素。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异(人教版)以生物循环为例,分析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并指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鲁教版)以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为例,说明各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湘教版)以土壤为例,从“成土母质与土壤”、“气候与土壤”、“生物与土壤”、“地形与土壤”、“人类活动与土壤”等方面展开,说明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中图版)以气候为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指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各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同学会在不同案例中认识各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观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异(人教版)以【案例】、【活动】栏目,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湖泊演化”、“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等实例,说明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鲁教版)以【活动】、【知识窗】栏目,展示“厄尔尼诺现象及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等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具体表现。(湘教版)增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知识,并通过【阅读】、【活动】等栏目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中图版)对地理环境整体性仅作简要介绍。同都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具体表现(中图版除外)。强调每个要素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改变的整体性观点。(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世界陆异(人教版)联系旅行经历,认识地域差异的普遍性;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认识自然带概2地自然带分布念及分布。(鲁教版)通过【活动】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自然带的概念及分布。(湘教版)通过【活动】展示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片、通过【阅读】联系旅行经历,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差异性。又通过图文资料相结合,介绍森林、草原、荒漠等主要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增强学生对自然带的感性认识。(中图版)增加理想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同除湘教版外,其他三种版本都强调了自然带的概念及分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异(人教版)通过呈现自然带景观图片、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认识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等规律。(鲁教版)对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与人教版类似,增加了陆地自然植被与热量、水分关系示意图、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模式图、非洲自然带分布图、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图、非地带性现象等知识。并以【活动】栏目形式呈现,重在引导学生读图探究思考。(湘教版)在地域分异规律的划分上略显不同,划分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等。(中图版)整体安排与鲁教版类似,增加了【案例研究】“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同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上虽名称有异,但实质相同。都指出了水平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三种,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也可进行细化,分为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与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重在运用图示法、案例法比较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分布模式、形成原因(或主导因素)、分布的典型地区。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异(人教版)以【阅读】栏目介绍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引起我国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的农业生产差异,认识到地理环境差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意义。又以【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湘教版)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原则,并以【活动】栏目介绍湿润、干旱地区的适生树种及草原地区要恢复草被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环境观。二、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教材分析】(1)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中,都强调了五大要素的相关性,但各种版本在语言表述上略有不同,具体表现为:①鲁教版和中图版基本相似,都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而人教版中使用了“地形、岩石、水、大气以及生物和土壤”。对比看,人教版的说法不如其他两种版本科学、合理。尤其是“地形与岩石”不如地貌贴切,而且表述不全。②湘教版中用的是圈层概念,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的要求不相符合。(2)在例析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都能注重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人教版和湘教版都选择了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鲁教版选取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来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图版选择了气候的影响等,各版本都能详细地分析该要素的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的影响。(3)这部分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显得差异很大,这正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3案例教学并不是要求拘泥于案例事实,而是通过案例分析,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方法。【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分析】(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在各版本教材中选取的案例差异也很大。人教版选用的生物循环案例较为形象,着重分析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并特别指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会产生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鲁教版选用的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案例较为新颖,如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能、势能交换,但较为抽象。湘教版是从土壤的形成因子上进行分析,突出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因土壤要素总体不象地形、气候那么重要,因此可简化处理。中图版则直接用示意图显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简明清晰的地理示意图说明地理事象和地理规律的方法值得借鉴。(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版本教材有关这部分内容的知识重点都是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即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然后运用这一观点学会联系实际,理解其几个具体表现,也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实际意义。(3)结合各版本教材,应重点理解两个意义,一是强调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是强调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选用人教版和湘教版上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化”、“热带雨林破坏引起全球环境变化”、鲁教版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等典型案例,既能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也将有利于以后很多章节知识的学习。【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材分析】(1)教材编排都采用了由“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顺序,即通过不同的自然景观图片加强感性认识,再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样巧妙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样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中“简化概念,增强体验,使学生从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中建立起地理概念和地理思想”的教学理念。(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这部分知识较为繁杂,它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且各版本教材上差异很明显,其中人教版和鲁教版都选取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与感悟。而湘教版仅使用文字表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成因等状况,中图版选用的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状况,这对于学生思维拓展可能有益,但与课程标准要求略有出入。要轻松突破本部分重难点知识,可借荐鲁教版上的【活动】栏目内容,充分运用学生已学过的气候分布知识,联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熟悉各自然带的分布。(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这部分内容应是本单元最为突出的重点和难点。各版本教材中都提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三种类型,尽管语言表述略有差异,但重点都是通过阅读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比较归纳、区分理解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分布模式、不同的形成原因、不同的地区。另外教材中都淡化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概念,只有中图版出现“地带性”字眼,但也采用隐含在正文的叙述中,并不作为一个概念而强调。在鲁教版中简要介绍了非地带性现象,这正说明实际的地理环境是极为复杂的,如缺少实际的区域地理知识,学生理解也较为困难。(4)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意义: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是选取农业生产角度来进行分析的,人教版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引起的农业生产地域差异,湘教版强调的是自然4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的布局原则的内在关系,两者异曲同工,说明这部分理论知识既有实际意义,同时也是理解和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鲁教版和中图版中对此都没有涉及,应适当补充。(5)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两大基本特点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关注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全流域的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三、教法建议依据课标和教学要求,可确定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有:【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建议:这部分内容应重在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为后面更好地突破“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知识重点作好铺垫。方法如下:①通过复习前一单元已学旧知,强调组成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并对应列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即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②再运用已学旧知或发现生活实际中出现的趣味地理现象,让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各自然要素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气候对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河流水文特点的影响、气候对胡杨林、雪莲、椰子树、荷花等植被的影响,这样将理论充分地联系实际,增强知识的实用价值。③对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可适当淡化处理。建议以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为例,这样可弥补课标中有关生物圈的知识要求。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入手,让学生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重点2】举例说明或直接描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及其表现。建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应抓其“内涵”与“表现”。这部分考查的重点多以不同案例为情境,强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进而更好的理解和准确表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及表现。因此教学中也应呈现多个典型案例,师生共同分析推理某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变化甚至整个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森林和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这些典例较为重要。建议教学中采用四步骤:①选取典型案例:以森林变化为例,强调人类活动通过改变生物要素,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列出因果关系链:东北森林破坏——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冲刷加剧——水土流失|——肥力下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下游河床抬高——洪涝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系列连载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1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