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1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1前言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呼声,要培养青少年自信心,可见自信心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十分重要。自信心的发展状况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联系。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自信心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它的发展状况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联系,对整个人格的发展有同样重要影响,自信心作为一个人格中介变量,对学生的情感、认识、道德、社会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及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个体自信心发展早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往往在人的一生中持续地发挥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信心的影响,是自信心发展研究中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也可以说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它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心理学家们在父母如何决定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教养维度和教养模式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Schaefe(1959)提出了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三个维度;Erikson(1950)提出控制和温暖;Beck(1964)提出了温暖(接受)—敌视(拒绝)和限制—允许两个维度;Pumory(1966)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D.Baumrind分别于1967、1971、1977年进行了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专制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容许型父母和拒绝否定型父母。国内最常见的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总的来看,尽管受民族文化、观念、习俗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但在因素的构成上,却具有文化和民族的一致性。(主要引自岳冬梅,1993)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也称自信。自信心是一种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它表现为自我有能力、能胜任的感觉。自信心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自信心使人肯定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者反之;第二、自信心包含了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三、自信心与良好的意识品质紧密相连。自信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并能取得较好的成就。且高自信者倾向于把成功或失败作外归因。低2自信者则往往把成功或失败作外归因,所以自信心在取得成就,进行正确归因方面的影响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自信心强弱还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关系密切。一般自信心强的人,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搞好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他们较少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压力和困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信心弱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容易造成学习、工作困难和社会适应不良,遇到的应激源相对较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青少年已进入青春期或者是后期,都在逐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心理上,他们都在渐渐远离父母的影响。对于他们知觉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他们这一阶段的自信心水平的影响程度及模式,国内近年来有过不少研究。(一)一些学者采用自信心调查表与父母教育方式评定量表对上百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测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认为,青少年的自信心与父母教育方式之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自信心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二)答会明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在自信心量表(PEI)、自尊调查表(SES)、自我效能问卷(SEI)以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N.BU)对173名师专二年级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三)王欣、阮新、阮军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和在自信心量表(PEI)(SES)对河北省8所不同类型高校的4751名(男2418名,女23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自信心的影响形式不同;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维度对自信心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四)还有的学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和自量表(SES),分别对初一、初二、初三194名初中生进行了自信心和父母教养方式团体测验,将测验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不同性别学生所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2)中学生的自信心与来自其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或显著的负相关。(五)王丽,傅金芝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信心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信心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儿童自信心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信心水平。相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儿童自信心的发展,降低儿童的自信心水平。本研究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对本市民工子弟的自信心进行调查,并对自信心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父母教养方式模式相关进行了探讨研究。结合以上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本地的结果与这些研究结论的共同处和不同点。32材料和方法2.1研究对象来自扬州市民工子弟学校在校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共131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28份,剔除漏答题目较多的问卷,最后实得有效问卷122份(男生51人,女生71人)。测查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家庭,还有明显的特点是较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所以早期家庭教育与城市的家庭教育有区别。2.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同样是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和自信心量表(PEI)。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1993年由岳冬梅等人修订为中文版,翻译、汇总译文,力求使每一条目维持原意,易于理解。指导语,条目顺序保持不变。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修订的量表没有对15个分量表进行主因素分析,而是对全部81个条目进行主因素分析,然后经因素旋转确定因素数目和条目的归属与取舍,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六个主因素(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五个主因素(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并分别由58和57个条目组成。2.2.2自信心量表PEI(PersonalEvaluationInventory,PEI),该量表共54个项目,分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测查后的统计处理以总分为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信心程度越高。2.3研究程序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和在自信心量表(PEI),进行集体测验,用统一指导语,先发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收回之后,再发自信心问卷,最后收回自信心问卷,结果由请了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处理。3结果分析3.1不同性别学生的自信心得分比较结果显示,男学生自信心得分(27.18±3.48),女学生(27.23±4.16),t=0.37,p=0.420.05,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初中男学生和女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没有显著性的差异。3.2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比较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上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平均数比较结果见表1、表2。4表1不同性别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男生女生Tp48.34±7.5246.13±9.56-1.2530.12816.14±4.2614.89±3.642.3580.04121.57±4.0220.09±3.302.2890.0077.59±2.787.18±2.350.5610.7129.25±2.588.45±2.112.7940.00310.85±3.1310.69±3.054.6820.183由表1的结果可以发现男学生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学生。表2不同性别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男生女生Tp50.52±8.2349.23±10.2-1.4120.10333.85±5.7830.26±4.572.3180.03610.59±3.789.18±2.353.7530.0009.22±2.298.45±2.342.1950.0377.59±2.787.18±2.350.5610.712由表2的结果可以发现母亲的过分干涉、过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得分上男学生显著要比女学生高。3.3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学生自信心水平的相关研究结果见表3和表4表3父亲教养方式和自信心的相关分析情感温暖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Rp0.2850.024-0.219-0.0390.0680.0710.4290.067-0.318-0.018-0.238-0.030从表3的结果显示,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的自信心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和过度保护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表4母亲教养方式和自信心的相关分析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偏爱被试Rp0.4030.038-0.153-0.095-0.326-0.026-0.237-0.0130.4280.0835表4的结果显示,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的自信心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从表3、表4的分析,我们得出来自信心水平高的学生其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的是情感温暖、理解;而自信心水平低的学生其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更多的是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这样负面的教养方式。3.4不同性别、自信心水平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将所有被试按在自信心量表(PEI)分数,分成高自信心组,中间组和低自信心三个组(区分标准为样本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量表分数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为高自信心组;量表分数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为低自信心组;其余归为中间组)。高自信心学生29人(26.52士2.72),低自信心学生27人(13.93士0.96),中间水平的66人(19.45士2.27)。进行2(性别:男,女)x3(自信心水平:高,中,低)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在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自信心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2.97,p=0.0000.001),表明不同自信心水平的学生感受到的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有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发现,高自信心组的学生感受到的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显著高于低自信心组和中间组的学生。中等自信心水平感受到的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显著高于低自信心组的学生。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自信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父亲的严厉、惩罚因子上,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自信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自信心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3.23,p=0.040.05),事后比较表明,高自信心组学生感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显著低于低自信心组的学生,其他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4.35,p=0.040.05),表明不同性别学生感受到的父亲的过分干涉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检验表明,男生感受到父亲的干涉显著高于女生。自信心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自信心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父亲偏爱被试因子上,性别、自信心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性别与自信心水平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父亲的拒
本文标题: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2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