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陈旭远教授chenxy@nenu.edu.cn(2009、9)参考书目1、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杨小薇:《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导论一、教育研究的对象以教育活动为对象-教育观念型存在:有关教育的意见、观点、思想、理论和学科等。教育活动型存在:他们所赖以产生的直接的基本的教育活动。教育研究反思型存在:对教育研究活动及教育学科本身发展性问题研究的产物(叶澜)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活动研究教育研究之研究(教育学科元研究)二、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一)教育研究及其特点教育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搜集和评价有关的教育信息,探求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教育研究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这就是: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同样执行着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教育研究的特点:首先,具备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即: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和复杂性。教育研究更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突出的实践性。二是教育研究要受到道德标准的约束。(二)教育研究方法及其体系所谓教育研究方法,就是在研究教育问题和建构教育理论时,研究者所采取的程序、策略、原则、工具、方式的总和。(三)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研究,所要研究的课题和运用的具体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步骤都是相似的。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课题确立2查阅文献3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分析资料6得出结论三、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经验-描述”研究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在直觉基础上的思辨方法,也伴有简单的逻辑推理,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和自发性。(二)“哲学-思辨”研究阶段思辨方法在教育学的萌芽时期早已出现,在18世纪的教育研究中达到高峰。在夸美纽斯之后,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教育研究方法论同认识论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下的两种研究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三)“科学-实证”研究阶段19世纪下半叶在自然科学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教育研究中引入了实验方法,试图从形而上的思辨研究转向经验科学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应运而生。(四)“规范-综合”研究阶段20世纪的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口号,成为当代众多的教育理论流派得以共存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教育研究的深化。纵观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既是传统研究范式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冲击下逐渐解体的过程,又是人本主义研究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四、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一)哲学理论哲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源远流长。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根在哲学。教育研究的发展有赖于其对哲学的真正重视,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哲学思潮,将会大大拓宽教育研究主体的视界。(二)横断科学理论横断科学介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其研究对象的性质既是抽象的又是实存的,是哲学的主题与科学的方法的综合。横断科学主要指系统科学与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发散收敛方法、多元主义方法、互补思想方法、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突变理论、协同学等(三)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最为重要和直接的理论基础。任何教育研究往往都是从一种概念框架开始的,这种框架在如今常被称为范式。第一章教育研究课题的确立第一节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与选择一、寻找教育研究课题(一)教育研究的起点1、观察起点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起点论主张一切科学认识来源于对事实的观察,它从根本上把实践置于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2、问题起点论问题起点论提倡以科学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其两个经典命题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它以过程为线索构成的研究模式为:P1(问题1)——TT(试探性猜测)——EE(经过批判性检验消除错误)——P2(问题2)。3、范式起点论范式起点论在研究哲学上与观察起点论是针锋相对的,认为科学研究应从概念、原理、公式、命题和理论体系等出发。(二)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从教育实践出发,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有:1、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中提出课题。“民族素质的关键在于创新”的呼声中,创新教育成为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小班教学以后怎么办?”2、从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中提出课题。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思想品德教育严重滞后等问题。3、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课题。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教学策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增加每个学生课上基本技能训练量的教学策略、提高技能训练实效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把思维训练落实到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创造才能的教学策略;从教育理论出发,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有以下三方面:1、从学科建设需要中提出课题。如在教育改革中实现了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已由传统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引出系统整体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结构的观点、活动与实践的观点以及主体的观点等等,教学论的传统内容需要进行批判性考察,这也正是现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时代特征。2、从相关学科间的交叉领域寻找课题;3、从国内外教育信息的综合分析中提出课题。二选择教育研究课题1、演绎法演绎法是指研究者从某种教育理论出发,推演出一个研究课题。它的起点是科学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是演绎。(如目标教学实验)2、归纳法归纳法是指从教学的观察或调查资料中总结出来的教育研究课题。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的思维过程是归纳。(如上海青浦县的“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就是顾泠沅在总结一些数学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二)选择课题的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的领域;2、查阅有关的研究文献;3、界定研究课题的范围;4、考虑研究课题的意义;5、表述研究课题。第二节教育研究课题的表述一、研究课题的特征(一)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变量及其关系变量是与常量相对而言的。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以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与此相反,变量是不同的个体体现出不同价值的特征或条件。例如一项研究要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5年级学生学科成绩的效果。(二)研究课题必须明确地表述出来1、课题表述要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变量;研究者对研究课题中变量的表述一般需要借助概念来进行,简洁明确和无可置疑。2、课题表述应明确所研究课题的范围;例如:上海师大教科所和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教育整体性改革实验”中提出,“儿童具有很大的潜能,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儿童因为先天和主要是后天的种种原因,智力发展比较好,只要教学过程组织得比较合理,就能提早打开儿童智慧的闸门,使得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儿童少年能提前两三年时间完成现行中小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发展。3、课题表述可采用叙述的形式也可采用发问的形式(三)研究课题需用一定的方法加以检验科学的发展就是对假说的不断证实和证伪。正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建构教育研究概念(一)教育研究概念的来源1、吸收从某一学科的角度来说,吸收就是从前人那里寻找适合于研究问题的概念。2、移植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移植到教育研究中的概念,往往都需要经过重新界定与引申。3、引进把日常用语引入教育研究,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比之于日常用语更为精确,可能消除某些原来的含义,也可能赋予某些新的意义。4、创造某门学科能够独立存在,条件之一是具有自己的特殊概念,即由本学科学者首次提出的概念。创造性建构的概念,一方面来源于理论思维,另一方面来源于经验观察。5、转译在国际间学术成果的交流中,转译其他国家教育研究的概念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研究。转译的概念经过另一种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研究者的理解,概念原本包含的意义可能会部分地失去,也可能会增加部分新含义。(二)教育研究概念的界定教育研究中概念的定义可按以下方式给出:1、首先确定该名词的上位概念;2、分析该名词的内涵及其本质,以其内涵的本质特征作为上位概念的定语;3、将上位概念及其定语组合在一起,即为某名词的定义。三、变量间关系的类型两个及两个以上研究变量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1、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两个或更多变量按一定方向相应变化的关系。相关关系有两种形式:正相关与负相关。正相关是两个变量在同一方向上变化的关系,例如:如果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收入则越高,这是正相关。负相关的两个变量在相反方向上变化的相关。例如:如果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伴随着的经济损失就越大,这是负相关。2、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变量发生变化,即:原因A的变化导致了B的变化。A与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符合三个条件:A与B之间有关系;A与B之间的关系不是由于其他因素形成的;A的变化先于B的变化。如果A与B是变量,那么原因A是自变量,结果B就是因变量。因果关系具有四个特点:(1)从时间上看,因果关系具有时序性。(2)从空间上看,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3)从发生上看,因果关系具有必然性。(4)从变化上看,因果关系具有转换性。四教育研究假说研究假说是对问题的结果、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与研究课题的三个特征相对应,研究假说具有如下特征:1假说揭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假说需用陈述句的形式明确地表述出来;3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一)研究假说的形式假说的建立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研究假说,是研究者对变量之间关系的一般期待;另一种是统计假说,又称虚无假说,是与研究者所预期的结果完全相反的假说。(二)假说的检验对教育研究中假说的检验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用描述性的、论述性的方式说明是否达到了研究设计的目的;从严格意义来讲,对假说的检验依赖于概率统计的原理,要经过三个步骤:1建立一个统计假说;2进行统计量的计算;3根据统计结果判断是否接受研究假说。第二章文献查阅第一节教育文献概观一、文献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一)文献的种类文献从其物质形式出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印刷型文献以纸张为存贮介质,以手写与印刷为记录手段的传统文献形式。2、缩微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的文献形式。国外的图书馆大都提供缩微胶片的服务,一张全息胶片可存贮20万页文献。3、机读型文献以磁性材料为存贮介质,以打字、穿孔或光学字符识别装置为记录手段,并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文献形式。其主要类型有:机读目录、文摘索引磁带、联机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电子票据、电子邮件、光盘数据库、视频数据服务、超级文本等。4、声像型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存贮介质,借助计算机或特殊的机械装置直接记录声音信息或图像信息的文献形式。它包括:唱片录音带、幻灯片、电影片、电视片、录像带、录像盘、激光唱盘、激光电视录像盘、多媒体学习工具、程序化学习工具、游戏卡等等。文献按其信息量的变化情况划分,可以分为三个结构等级:1、一次文献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或第一手资料,包括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档案材料等。一次文献具有创造性,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贮存分散,不够系统。2、二次文献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加工、提练、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又称第二手资料,包括:目录、题录、文摘、索引、手册、名录等等。3、三次文献研究者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广泛深入地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的产物,包括各种述评、综述或进展性出版物以及文献指南等。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可使研究者直接了解某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