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卡夫丁峡谷的实质与精神摘要:晚年马克思的跨越论只是一种设想,它本身不是肯定的结论,只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分析其历史条件,揭示其内涵实质。马克思关干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意义并不在设想本身,而是在于这一设想为研究和认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提供的的方法论启示。关键词:卡夫丁峡谷设想;方法论;社会主义建设晚年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天才的设想——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也称“跨越论”),有别于其早期的西方社会主义理论,后人对其设想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引起了极大的争论,那么该如何认识马克思晚年的这一设想?要认识这一设想,我们首先要了解这设想的内涵及历史缘由。在马克思的论述中曾多次提到过“卡夫丁峡谷”,那卡夫丁峡谷到底是什么?其实“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的解释是: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期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通过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词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马克思在研究了大量俄国社会及农村公社的材料,结合俄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①但俄国还存在着可能因素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②很显然,马克思引用“卡夫丁峡谷”是个借喻,以此典故说明人类社会有可能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痛苦和灾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此设想是马克思以俄国为典型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提出的一个科学设想,它指的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③即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完全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实现跨越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设想引起争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晚年的设想本身与其早期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违背,且设想是马克思未经正式发表的思想。因此学界一直以来都在不断论证设想是否科学,晚年马克思是否“转向”。其实设想的提出是马克思、恩格斯长期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自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5-436页身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对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与其早期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并不相背。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的重点一直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建立在西欧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曾一直认为,一切民族都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历史的必然。70年代以后,马克思将理论创新的视角转向东方社会,对东方社会和史前社会进行了全新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对俄国的农村公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心中,第一次表述俄国有可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发展道路,即走“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同时取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成果”的发展道路。①。在答复俄民粹革命家查苏利奇“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时明确指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分析,仅限于欧洲各国,这种“历史必然性”不适合俄国,俄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并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大胆预言“俄国土地公有制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②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的发展道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式的思想,有一条清楚的脉络,围绕俄国的可能出路,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在思考,最终得出俄国“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尽管有别于早期依次演进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但设想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不容置疑。马克思之后,恩格斯结合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进行完善和发展。经过数代马克思经典作家的丰富和发展,设想逐渐被完善,并被发展成有别于马克思早期“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跨越论),被学者们用来论证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这其中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是对马克思设想实质的继承和发展,但设想的跨越不是简单的跨越,它是有条件的跨越,且与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有无直接指导作用有待商榷。马克思的这一天才设想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论和不同解读,很大程度上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之后经过一路波折,俄国又重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似乎一方面验证了设想的正确性即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跨越进入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似乎又否定了设想,因为俄国又重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又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了。这根本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说它验证了设想,本人不以为然,因为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当初设想的条件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否则就无法说明可以验证;说它否定了设想,本人又恰恰觉得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验证了设想的科学性。说它验证设想是因为俄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这种跨越是在20世纪的历史大背景下实现的,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并非马克思当初设想的那样。那我们就来对比下马克思设想的条件与十月革命前俄国所具备的条件。在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以及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和1882年俄文《共产党宣言》序言等系列文稿中,马克思曾多次有提及“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9-342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谷”的国内外前提条件,其可能性源自农村公社的二重性以及它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并存,其必要条件是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任何理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是有条件的,超出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理论总是缺乏说服力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一理论设想的提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俄国未来革命的设想,它有其特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俄国国情的变化,这一设想的条件逐渐消亡,最终超出了设想本身。1.内部条件:农村公社马克思认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跳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支点是俄国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公社,“公社是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和俄国比其他还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压迫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①尽管马克思已经看到了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②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及当时的历史条件,并认为如果农村公社的集体因素战胜私有制因素,那么俄国农村公社可以发展自身的土地公有制,消灭私有制,使得公社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俄国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这就为俄国农村公社占有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奠定了基础,吸收资本主义成就特别是以西欧与之俱来的公共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是俄国公社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土地所有制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俄国农村公社“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才有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合作生产,俄国的公社才可能保存下来,不解体,“不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而直接改造、上升为它的现代形式,即“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开始获得新的生命”。③随着农民的解放,俄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从而也进入了土地公有制迅速灭亡的时代,特别是到19世纪90年代,“俄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也就举起了砍断俄国农民公社的斧头”。④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俄国公社发展并不是按照马克思预测的那样。俄国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农民公社的崩溃都迈出了很远了。俄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从而也加速了公社土地所有制的解体。那么,以公社作为“支点”,通过吸取西欧资本主义成就来跳过整个资本主义时期的设想的理论条件也就不存在了。2.外部条件:西欧无产阶级的胜利如果具备一定的条件可以利用农村土地公有制的残余,“使它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但只有在下述情况才会发生,“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48页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因此“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的关键因素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而不是土地公有制本身。①由此可见,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对于俄国的农村公社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预测,与他们对这样一个时刻已经到来的估计有关:“这时,在西欧不仅一般的商品生产,甚至连它的最高和最后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都同它本身所创造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它不能在继续支配这种生产力,它正在由于这些内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阶级冲突而走向灭亡。”②只有在这一估计下,西欧在俄国公社彻底解体前就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又为俄国农村公社实现更高形式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只有这样俄国才可能“跳过资本主义时期”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但这一估计明显是错的,马克思、恩格斯错误地把资本主义的起点看成资本主义的终点,他们把资本主义初期所必然存在的残酷的“原始积累”现象,以及由这一现象所引发的剧烈的阶级冲突看成是资本主义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证据了。资本主义至今存在并且仍然是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历史没有成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条件。因此,既然“设想”的出发点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那么时过境迁之后,它自然要归于无效,更何况它本身还包括着一些错误的估计。尽管后来俄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没有按照马克思为它设想的方式进行,即农村公社未能保全下来,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不是在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的条件下实现的,但是,俄国毕竟因其特殊的历史条件,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马克思探讨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原则还是正确的。二、实践上的失败性前面说了有人否定设想是因为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遭遇了种种曲折,尤其是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重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如何建立的以及它的后续发展。1936年苏联新宪法正式宣告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用斯大林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③于是,社会主义就在苏联“跳越”式地实现了:十月革命前沙俄并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时期,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也没有按列宁设想的那样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走向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阶段,而是在短短几年内就从有着中世纪的面貌的落后的社会一跃而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苏联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恩格斯俄国设想并不等同,它既不具备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内在条件,也不具备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所提出的外在条件。但不可否认,苏联走
本文标题:东方发展道路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