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东风-21导弹,有甲乙丙丁四个型号,精度几十米,可打航母(图)
东风-21导弹,有甲乙丙丁四个型号,精度几十米,可打航母纵观美俄导弹,尤其是战略导弹发展历史,均是先液体导弹后固体导弹。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装备北极星导弹开始,迅速实现了导弹固体化。20年后前苏联也逐渐完成了导弹固体化。这是由于固体导弹体积小,发射准备时间短,便于机动且发射阵地车辆少,生存能力强等优点,最适于导弹武器系统这一规律决定的。我国导弹的发展,也经历了先液体后固体这一过程。不过这一转变的实现,更加曲折和艰辛。一、自主创新难度大,一弹两用高起点我国固体导弹的发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两弹一星”精神的生动体现。一是起步晚:我国1960年仿制前苏联P-2液体导弹成功试射,1964年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液体导弹成功飞试,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均取得突破之时。而固体导弹在原国防科委组建固体推进剂专业组(十五专业组)合并到西安三所,到1964年在泸州成立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刚诞生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研究机构。二是白手起家:没有引进的技术和资料,必须从原材料,推进剂基础配方研究做起,完全靠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创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逼下海,集中力量发展潜地导弹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央第13次专委会上提出争取提前搞出固体导弹。原七机部四院开始组建固体导弹的研制队伍,论证固体导弹发展规划。当时,虽然解决了推进剂配方和浇铸成型工艺,不稳定燃烧等技术难题,但要研制大型固体发动机还是很困难的。在比较几个方案之后,七机部决定先搞一个单级固体近程导弹(东风六十一号),以积累经验,锻炼队伍,进行基地建设,然后再发展多级中、远程固体导弹。1967年1月24日,国防科委审查此方案时,发现该方案虽然能较快研制出固体导弹,但元器件、原材料、机电配套件借用液体导弹,弹体较笨重,弹上设备大,精度差,性能不理想。而当时,按毛主席1958年发出“要研制核潜艇”的指示,1965年中央专委72号文在鱼雷核潜艇研制的基础上,又布置了第二步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这就急需配套导弹,只有固体导弹最适合。虽然潜射导弹难度更大,但有国家急需这一强大动力,把固体导弹逼下海,虽然研制周期长一点,但我国固体导弹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在这次审查会上,国防科委经与总参,炮兵及七机部共同研究后,决定停止东风六十一号研制,集中力量研制巨龙七十一号(后改为巨浪一号)潜射中程对地导弹。并于1967年12月以科(三)第216号文下达了巨浪一号的战技指标。据此全面开展了我国高起点的第一代固体导弹研制的艰苦历程。这也是我国固体地(潜)地导弹先中程后近程和远程,有别于国外的历史原因。(二)搬上岸,实现一弹两用,大打固体之仗巨浪一号经过几年研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液体导弹突飞猛进之时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张爱萍同志75年恢复工作,敏锐地看到固体导弹的优势,到七机部抓制定导弹发展规划工作,明确指出第二代战略导弹要着重解决机动问题,而固体导弹最适合机动。在一院专门召开了固体型号发展论证会,会上张爱萍同志支持张健志同志在会上发表了一弹三用设想的发言,即用巨浪一号上岸成为陆基机动导弹,再用它改进为高拦反导弹导弹。随后,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同志同国家计委、七机部领导、专家一起分析了固体导弹研制现状,提出了“要大打固体之仗”的战略部署。1975年5月国防科委向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战略导弹核武器研制工作安排报告”,报告中提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固体型号,争取定型装备部队后,同时开展改进工作,使射程达到XXXX公里,并改为地地型号用汽车机动发射。”军委常委第13次会议讨论了此报告,于1975年5月23日呈毛主席批示,毛主席迅速在5月25日圈阅同意。至此,开始考虑改进上岸问题。1978年8月1日,邓小平副主席听取国防科委、七机部领导汇报时指出:“我更有兴趣陆上机动,用现代化的武器打游击战争。当时要抓好巨浪一号直接上岸,力量转到固体。”1979年2月国防科委召开了“东风二十一号总体方案论证会”,确定了战技指标和研制原则,要求在巨浪一号潜地导弹技术方案基础不变的前提下,配以相应地面设备组成机动地地核导弹系统(即实现一弹两用),由同一支研制队伍按巨浪一号、东风二十一号两个型号开展研制工作。1982年8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了巨浪一号、东风二十一号研制任务书。一场大打固体之仗的战略部署就此开展。二、理顺研制管理体制,加快巨浪一号和东风二十一号研制党中央作出大打固体之仗的战略决策,固体导弹研制目标、任务明确。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研制队伍,合理的研制布局和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在巨浪一号和东风二十一号研制过程中,研制布局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一)研制布局第一次调整1965年在七机部四院组建固体导弹研制队伍,成立了总体设计部——四部,但缺乏导弹总体、弹头、控制系统、遥外测等方面技术力量和生产、试验手段,与型号研制的需要不相适应。随着研制进展,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受到各级领导和机关高度重视。1967年11月22日,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钱学森同志主持会议确定,巨浪一号的弹头研制工作由四院转到一院。1968年国防科委明确四院由型号院改为固体发动机研究院。在文化大革命非常动乱的1970年1月1日,经周总理批准“七机部四院四部由内蒙迁到北京,归为七机部一院领导。”开始了研制布局第一次调整。1970年4月四部迁入北京,归一院建制,承担总体及导弹结构等研制工作。一院从液体型号抽调了一大批专家和技术骨干充实巨浪研制队伍,并决定相关厂所承担巨浪的相应生产任务。形成了成龙配套完整的研制队伍,力量的增强,促进了研制工作的进展,完成了初步设计阶段的单机和系统试验工作,为后来型号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研制布局第二次调整由于没有固体导弹的总装及测试厂房,全尺寸导弹的总装借用101站液体发动机清洗工房因陋就简完成,不符合总装固体导弹遥测弹的要求。因此,总装厂房成为制约研制的关键。在七机部内多次选点,举棋不定之时,1975年张爱萍、钱学森等同志在一院固体导弹型号发展论证会上明确宣布:由江苏省承担研制任务,迅速在307厂建设总装基地。后经中央军委讨论同意,呈报毛主席批准,以国发(1975)149号文下达。在江苏省大力支持下,在307厂很快建成导弹总装测试厂房,弹体结构,伺服机构生产线,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在南无仪等单位定点生产遥测系统等产品,这一成果沿用至今。(三)研制布局第三次调整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国民经济已处于百废待兴,不可能保证更多型号的研制需求,必须突出重点。中央当时提出“三抓”(洲际导弹、通信卫星、巨浪一号),调动全国各方面力量,优先保证这三个型号研制、试验工作。这是党中央,张爱萍及七机部等老一辈领导重要的战略决策,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巨浪列入“三抓”任务,极大鼓舞了广大研制人员的斗志,二级发动机试车成功,长期攻克未果的一级摆动喷管也全程试车成功,推动了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但是“三抓”任务都是由一院承担,任务太重。此时,二院鉴于我国当时技术基础水平提出反导弹型号下马的意见,得到张爱萍同志的赞同,一支很有经验的组织管理及技术队伍正在寻找用武之地。1979年张爱萍同志等国防科委领导与宋任穷等七机部领导决策:将四部、十七所划到二院,由二院抓总巨浪型号,原反导总体所(二院26所)合并到四部。二院从全院抽调技术力量充实研制队伍,调整院机关,院领导亲自担任总指挥,699厂等厂所承担生产任务,甚至从办公、生活用房也给予全力保障,使这次调整工作非常顺利。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进度,迅速完成大量地面全系统综合匹配试验,并于1981年实现了首飞,东风二十一号及巨浪一号相继在1988年和1989年定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伟禄总师总结为:它们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一项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从核潜艇上发射战略导弹的国家。三、承前启后,研制东风二十一号甲上世纪80年代中,解决了有无的第一代固体导弹巨浪一号和东风二十一号定型批飞行试验进入高峰期,下一步固体导弹怎么发展很自然地成了紧迫的问题。当时国家需要一个中程导弹,研制部门内部和二炮内部却产生了是用东风三号液体导弹还是用东风二十一号导弹改进增程的争论。显然东风三号成熟,可靠性高,很受部队欢迎,东风二十一号尚未定型,但导弹固体化是方向,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1985年时任二炮技装部副总师张健志同志与四部讨论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四部随即送交了“关于用DF-21爬高的建议”,张健志同志呈报了二炮首长。7月16日李旭阁副司令在该建议上批示:“请技装部研究,拿出意见。”7月22日郑惕副司令批示:“如果指标能实现,可代替DF-3,请技装部拿出意见。”根据这些批示,8月12~13日二炮技装部召开会议统一了意见,决定用东风二十一号增程,研制性能更好的东风二十一号甲。1988年由二炮技装部与二院签订了东风二十一号甲研制合同,这是军品科研经费拨款制度改革(由国防科委直接拨付研制部门改为先拨军兵种,再由军兵种与科研部门签订合同)后,全军第一个研制合同。东风二十一号甲的研制并不顺利。技术方案虽然继承了东风二十一号的基础,但为达到增程60%的目的,改动仍较大。例如两级发动机装药由丁羧系统改为能量更好的丁羟系统,二级发动机由钢壳体改为更轻的玻璃钢壳体,推力向量控制由四喷管液体二次喷射改为单喷管全轴摆动等。由于是“急中之急”的型号,时间紧迫,经费是从二炮装备费中挤出来的,不能满足需要,研制队伍对设计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质量控制措施不力,地面试验不充分等原因,1991年遥一、遥二飞行试验连续失利,研制工作被迫中断,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研制队伍面临解散的境地。在这极其困难的局面下,国防科委、航天总公司、二炮领导及机关没有动摇大打固体之仗的决心,多次深入研制一线,看望处于痛苦之中的广大研制人员,不追究责任,鼓励大家认真吸取教训,分析和查找薄弱环节,并坚定不移地表示国家需要这个型号。领导的关怀温暖了大家的心,立即投入艰苦的质量复查工作,很快查明了原因,对武器系统方案进行了修改设计,审定了48项修改内容和67项补充试验。为使研制继续进行,国防科委和二炮筹措经费,1993年二炮与二院签订了继续研制合同,其合同额是前期的2.3倍,及时启动了02批研制。在上级关怀和采取的具体措施鼓舞下,二院调整了两总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地面试验,终于连续取得四发飞试成功,完成了定型,装备了部队,东风二十一号甲成为我国战略导弹的主要装备。东风二十一号甲的研制成功,除了重大军事意义外,它在我国固体导弹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在我国研制出第一代固体导弹巨浪一号、东风二十一号,解决了有无问题之后,性能有较大提高的第二代固体导弹。固体导弹迈出这一步,也就站稳了脚跟。经过该型号研制,我国固体导弹的研制水平,配套设备及生产能力都迅速提高,为我国实现导弹武器固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发展出东风二十一号系列(甲、乙、丙、丁),东风三十一号及东风三十一号甲等,形成了我国固体导弹从近程到洲际,从核导弹到核常兼固,常规导弹,多种弹头攻击不同目标的全方位格局,实现了导弹固体化。四、思考(一)中央决策,审时度势回顾我国固体导弹发展道路的几个关键步伐,无论是高起点起步(先中程后近程和远程、一弹两用),承前启后的东风二十一号甲研制,以及研制布局和研制体制的三次调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及老一代革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坚定不移,大打固体之战,成就了我国较快实现导弹固体化。在每一个关键时候都有他们的重要指示和战略部署,强有力的措施。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责备而是鼓励,并且从全国调动资源,在人、财、物各个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这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二)自主创新与大力协同我国固体导弹起步晚,没有经过仿制阶段,在基础条件非常薄弱的状态下,完全靠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中除了得到国家和各部委支持外,研制队伍是一个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网,即抓总单位两头在手(总体部和控制总体,总装厂)中间在外(弹上及地面配套设备)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也是一大特
本文标题:东风-21导弹,有甲乙丙丁四个型号,精度几十米,可打航母(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4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