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水回用试运行工作总结根据公司生产技术部安排,PTA生产中心从2008年3月31日开始在Ⅰ套循环水装置分三个阶段试用中水作为循环水补水。三个阶段中水和生产水的补水比例分别定为3﹕7、1﹕1、7﹕3,整个试用时间跨度长达8个月。期间5月份由于PTA一装置停车检修,Ⅰ套循环水装置也相应停车10天,并对系统进行了清洗予膜;7月份由于水务中心2号泵站爆管,中水回用试运行暂停了近一个半月(7月31日-9月11日)。为保持中水试用数据采集的连续性,5月份、8月份、9月份三个月的循环水运行数据没有进行统计分析,因此中水的实际试用时间仅为5个月。在中水试用期间,Ⅰ套循环水系统共累积补充中水362365m3,补充生产水410505m3。三个阶段中水占循环水总补水量的比例实际为:33.2%、51.4%、82.8%,11月份中水占循环水总补水量的比例达到83.7%。2(中水试用期间生产水及中水消耗趋势图)单位:m3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4月份6月份7月份10月份11月份生产水中水在中水试用运行第一、二阶段,由于中水补水量少、专用缓释阻垢剂价格偏高、各种药剂投加量以及循环水排污水量大等原因,中水回用的运行成本一度高于生产水运行成本。随着中水用量的逐步增加,以及中水生产运行经验的积累。尤其通过优化中水运行方式后,从中水试用第三阶段开始,各种水处理剂的投加量开始逐步减少,中水回用的生产运行成本也随着呈下降趋势。11月份中水试用生产运行成本同比中水回用前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中水回用前减少生产运行成本0.56万元。随着中水的全面投用,中水生产运行成本还会得到降低。3(中水试用期间水处理剂消耗趋势图)单位:吨00.511.522.533.54月份6月份7月份10月份11月份缓蚀剂强氯精杀菌剂(中水试用期间水处理剂成本费用趋势图)单位:万元00.511.522.533.54月份6月份7月份10月份11月份缓蚀剂强氯精杀菌剂4(中水试用期间生产运行成本趋势图)单位:万元024681012141618204月份6月份7月份10月份11月份中水回用生产运行成本从中水试用三个阶段的运行情况来看,中水试用过程中循环水工艺运行比较平稳。循环水的各项工艺技术指标基本处于受控状态。一些重要水质指标如浊度、铁离子、腐蚀速率等还于生产水作为循环水补充水的运行要求。8个月的中水试用情况说明:在PTA生产中心Ⅰ套循环水装置工艺运行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按照目前的中水水质条件,可以达到和实现8﹕2的回用比例,即实现中水占总补水量的80%。一、第一阶段(4月1日-5月30日)工作回顾(一)4月份中水试用工作概述Ⅰ套循环水装置从2008年3月31日开始用中水作为循环水补水,中水和生产水的补水比例为3:7。截至4月30日,Ⅰ套循环水系统累计补充中水27891m3,累计补充生产水56209m3,中水占生产水的比例为33.2%。从4月份的试用情况来看,循环水系统运行基本正常。碳钢挂片5腐蚀速率为0.0476mcm,低于中石化0.075mcm控制标准;循环水平均浓缩倍数为4.16,其它各项循环水水质运行指标基本处于受控状态。(二)5月份中水试用工作概述5月12日至5月21日,Ⅰ套循环水系统利用PTA一装置停车检修机会,安排了对PTA一装置空压机换热器E-901及E-102的抽芯检查,以评估中水试用的实际运行效果。从检查情况来看,没有发现换热器有明显结垢和腐蚀现象,因此也就没有安排采集换热器垢样进行分析。但为保证下一阶段试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利用停车检修机会对Ⅰ套循环水系统进行了清洗予膜。由于5月份穿插了PTA一装置停车检修及循环水系统的清洗予膜,对中水回用的正常指标的控制及相关数据的采集产生了一些影响。5月份包括系统清洗予膜期间置换排放用水,生产水共补水71816m3,中水补水31524m3;碳钢挂片腐蚀速率为0.0207mcm;由于系统清洗予膜,循环水平均浓缩倍数为3.44。(三)第一阶段中水试用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阶段中水试用虽然取得初步成功,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循环水系统中生物黏泥的控制问题。由于中水的COD比生产水高约9-10倍,大量有机物随中水进入循环水,在系统中会慢慢积聚。如控制不当,很有可能引发生物黏泥6爆发,造成水质恶化。因此,对循环水系统中生物黏泥的监控是中水回用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指标。由于种种原因,水务中心分析工区并没有开展此分析项目。因此对生物黏泥控制只能依靠其它水质指标,如浊度、COD以及电导率等关联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容易产生偏差。2、分析频次问题。在中水使用过程中,主要依据循环水系统浓缩倍数及循环水中有机磷的变化情况来控制排污及加药处理。按中水试用方案要求,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及有机磷应做到每8小时分析一次,但由于水务中心分析工区分析人员安排紧张等原因,没有安排夜班的分析项目。于是将夜班的分析项目全部放在中班完成,且中班分析时间间隔非常短,往往刚接到一个分析结果,系统正在进行排污或加药作业,另一个分析结果又报过来,使工艺运行比较难控制,水质运行数据失真。3、中水补水量的控制问题。在中水试用阶段,中水和生产水理论上是按3:7的比例补入循环水系统。为使补水比例尽量做到准确,根据系统的蒸发量及排污量,推算出循环水系统平均小时补水量,将中水按小时补水量固定在35-45m3之间。而生产水补充量则由循环水吸水井液位计自动控制补水。在中水试运行过程中,由于水务中心提供的中水压力控制不稳定,造成中水补水流量经常产生波动。同时还由于循环水的补水量受系统的热负载、环境温度及系统泄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试运行过程中,中水和生产水的补水比例,尤其在某一时段内很难做到7精确控制。因此水务中心必须增加中水稳压设施,使中水供水压力及供水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也是保证中水回用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保证。在中水第一阶段试运行过程中,中水和生产水的补水比例失调,还带来以下问题:①浓缩倍数问题。中水试用阶段,循环水浓缩倍数用钾离子方法每8小时由水务中心分析工区测定一次。水务中心分析工区先按3:7的比例测定中水和生产水混合水的钾离子,然后再测定循环水中的钾离子,由此而计算出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水和生产水实际上不可能做到按3:7的比例精确补充。尤其在系统进行排污或大量补水作业时,中水和生产水的补水比例会严重失调。此时,循环水的浓缩倍数会出现虚高或虚低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系统的实际的浓缩倍数变化。浓缩倍数的虚高或虚低给循环水系统排污和补水控制带来困难,也直接影响到药剂浓度的控制,增加水处理剂的消耗以及循环水生产运行成本。②有机磷的控制问题。针对中水碱度及钙硬偏高的特点,为防止系统结垢,在循环水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按中水试用方案要求,必须将浓缩倍数控制在3.5-4.5倍之间。当系统浓缩倍数超过控制上限时,系统就要适当排污,以降低浓缩倍数。排污后还要向系统中补充一定量的水稳剂,以保持循环水中的药剂浓度。而当浓缩倍数虚高时,排污就会造成水稳剂及8补充水的浪费,使水处理成本上升。4、余氯量的控制问题。按照北京石科院要求,为防止中水回用过程由于COD过高引起生物黏泥爆发,要求补充中水中必须保持一定0.6-1.0mg/l的余氯含量。而在第一阶段的中水回用试运行过程中,中水的余氯基本维持在0.1-0.3mg/l之间,这就给循环水的余氯控制带来较大的难度。从第一阶段的中水试用效果来看,循环水系统中的异氧菌一般控制在1×105左右,个别超过2×105。超标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水中余氯偏低,造成循环水系统中异养菌控制不佳所致。因此,必须提高中水余氯含量。一方面有利于抑制循环水系统中细菌繁殖,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循环水中强氯精的投加量,降低循环水运行成本。5、中水回用运行成本偏高问题。在中水试用第一阶段运行过程中,各种水处理剂的使用量同比中水回用前有明显的增加。缓蚀阻垢剂中水试用前平均月使用量为1.26T,中水试用后4月份共使用3.18T;非氧化性杀菌剂中水试用前平均月使用量1.10T,中水试用后4月份共使用1.60T;强氯精中水试用前平均月使用量1.20T,中水试用后平均月使用量1.80T。以上药剂用量还不包括系统定期进行生物粘泥剥离及清洗予膜的药剂用量。二、第二阶段(6月1日-7月31日)工作回顾(一)6、7月份中水试用工作概述根据第一阶段中水生产试运行的实际效果,循环水Ⅰ套从2008年6月1日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中水生产试运行,中水和生产水的补水9比例为1:1。6、7两个月,Ⅰ套循环水系统累计补充中水93860m3,补充生产水88940m3,中水占生产水的平均比例为51.3%。在5月中旬Ⅰ套循环水清洗予膜过程中,由于相关挂片及监测试管没有及时取出,导致数据采集失真,不能反映系统腐蚀及结垢情况。因此,6月份的挂片及监测试管数据缺失,循环水浓缩倍数平均3.89。7月份碳钢挂片的腐蚀速率为0.0090mm/a,监测试管粘附速率为2.72mcm,腐蚀速率为0.0217mm/a,均明显好于粘附速率小于15mcm和腐蚀速率小于0.075mm/a的中国石化标准。循环水浓缩倍数平均为4.98。从6、7两个月第二阶段的整体试用情况来看,循环水系统运行状况良好。(二)运行费用比较从6、7两个月的中水试用情况来看,7月份的循环水水质控制效果要好于6月份。7月份虽然随着气温升高,循环水系统的蒸发量也随之加大,但由于采取了提高浓缩倍数,严格控制碱度、钙硬以及电导率等措施,并将系统的排污由根据浓缩倍数改为按电导率排污。因此,循环水的补水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较6月份减少了2400m3。从循环水系统运行状况及各项数据的分析来看,也要明显好于6月份。从6月份的中水试运行情况来看,费用成本同比4月份下降了1万元左右。从7月份的中水试运行情况来看,随着中水用量的加大及系统浓缩倍数的提升,各种水处理剂的用量明显下降,生产运行成本10也随之降低,各项成本费用同比4月份下降了2万元左右。(三)第二阶段中水试用工作评估从中水6、7月份的试用情况来看,生产水和中水按1:1的比例补充,循环水的工艺运行比较平稳,各项工艺参数在北京石科院控制要求范围之内,一些重要指标达到生产水作为循环水补充水的运行要求。因此,在第二阶段试用工作结束后,进入第三阶段生产试运行,即生产水和中水按3:7的比例补充。三、第三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工作回顾(一)10、11份中水试用工作概述第二阶段中水生产试运行结束后,按计划第三阶段中水生产试运行工作从8月份开始,但8月6日水务中心2号泵站爆管使中水回用工作受到影响。爆管抢修工作一直持续到9月12日才结束,中水才开始少量投用,但中水水质的稳定性较差。为保证中水回用数据的真实性和连续性,中心从10月1日正式开始第三阶段中水生产试运行工作,中水生产补水比例为7:3。截至11月30日,Ⅰ套循环水系统分别累计补充中水92290m3、88450m3;补充生产水分别为20360m3、17270m3。中水占生产水的比例分别为81.9%和83.7%。循环水浓缩倍数平均分别为4.09、4.14。从10、11月份月的整体试用情况来看,循环水系统运行状况良好。10、11月份碳钢挂片的腐蚀速率为0.0089mm/a和0.0114mm/a,监测试管粘附速率为0.68mcm,腐蚀速率为0.0068mm/a,远低于粘11附速率小于15mcm和腐蚀速率小于0.075mm/a的中石化标准。循环水平均浓缩倍数4.09倍。从10、11月份的试用情况来看,由于中水回用量明显增加,生产运行成本明显下降。虽然10、11月份随着气温下降,循环水系统的蒸发量也随之减少,但由于采取了提高浓缩倍数,严格控制碱度、钙硬以及电导率等措施,并将系统的排污由根据浓缩倍数改为按电导率排污。从循环水系统运行状况从各项水质数据的分析来看,要明显好于第二阶段。运行费用成本同比第二阶段有明显的降低。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中水回用量的增加,水务中心的中水生产运行成本有所降低;其次,由于水务中心提供的中水余
本文标题:中水试运行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4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