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如何全面把握我国的国情?答:1.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在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方面,应该把握4个方面:1,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2,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4、是按照人们的根本利益制定的怎样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则不够清醒,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向,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的人口问题会影响经济发展。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提高产量,而忽视了成本和效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直到80年代,世界各国才逐步形成共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府将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的速度基本上得到了控制。特别是1998年,人口增长率首次下降到了1%以下。即便如此,中国每年要新增加1200多万人口,消耗掉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因此,人口控制的任务和计划生育的工作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们过去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新增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更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办的事情太多,要花钱的地方也太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额中,既要用于新增长人口的投资,又要用于提高现有人口的平均生活水平,也要用于增加经济发展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常有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之感。从宏观上看,中国将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位在7%左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可以将7%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新增人口,大约为3%;第二部分用于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大约为2%;而另外的2%则用于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权衡上述关系,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我们既不能以降低百姓生活水平为代价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就失去了我们发展经济的本来意义;也不能以牺牲发展经济速度来提高百姓生活水平,这样会陷入低层次的劣性循环中。人口素质低会制约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要依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拥有科技和人才,才能拥有未来世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口素质,包括人口文化素质和人口健康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世界经济的增长已经由主要靠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外延粗放型变为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基础主要是科技和人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也就是说,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没有人口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带来知识的积累。同时,没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口,就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依靠知识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会提高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利用效率。知识水平的提高使人类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能力把握未来的发展,并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逐步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生活方式,积极保持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从这一点看,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可持续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所要求的经济结构调整。全国15-45岁的青壮年人口中,文盲率高达7%左右。在农村,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仍占较大比例,并仍在产生新的文盲。相对而言,中国人口的身体健康素质较高。然而,全国6000万左右的残疾人口和每年新出生的100万左右的残疾婴儿人口,无疑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沉重的负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对人口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从我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了,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根据有关人口预测,到2000年,中国即将成为老年型国家;到2050年,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即4亿左右。其中70-79岁的中老年人口将近2亿,80及80岁以上的老老年人口也将达5000万。如此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人数量无疑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伴随人口转变出现的人口老化现象是一种客观规律,只是由于中国尚处于经济起飞的前期就出现了人口老化现象,老年保障、老年健康、老年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将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这又是一种两难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控制人口数量而使人口过度老化,也不能为了缓和人口老化的程度而放松了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只能对二者进行平衡,平稳过渡。在控制人口数量过程中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在调整人口年龄结构过程中控制人口数量。毫无疑问,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是,在看到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伟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尽管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作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需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同时,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协调共进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3、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抓住“黄金发展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过分夸大甚至是曲解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更因为不是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不承认矛盾的客观性,不承认解决矛盾需要过程,因而误判形势、误导舆论成为一种现象。●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矛盾和问题,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个思想武器,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证明,虽然历经风险、挫折,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从未减弱,这不但让某些西方传媒跌破眼镜,就是所谓经济学大家也难以破解其中之谜。这就是“中国特色”的魅力。●在发展中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关键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不要以现在我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相比,而要看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更有效,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更小。●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党和政府与人民协调各方利益以深化改革,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思想方针、战略部署和行动指南。在全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突出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抓住“黄金发展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然而,恰恰是在如何认识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出现了不少片面观点和错误看法,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亟需我们认真加以分析和纠正,否则将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形势,导致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甚至造成思想混乱,谬误流传。4、怎么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
本文标题:中特思考题答案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4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