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入学考试辅导
1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复习提要一、考试分析与往年不同:中央党校不再组织复习,由各学区视情况而定;1、题型:从08年、09年、10年的试卷来看,由简释题、辨析题和论述题构成;简释题:简要回答知识要点,不需要展开;辨析题:首先判断观点正误,然后给出解释;论述题:首先说明理论观点,然后运用理论观点分析现实实际问题,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2、知识点与重点:政治理论大纲表明,考察内容总共有5个部分,46个问题,135个知识点,更细化的话198个知识点;其中重点内容为75个,根据以往经验考试范围就在重点内容之中。3、答题要求:字迹工整,层次清楚;简答题:记忆准确,就不要发挥;如果记忆不是很准确,就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答上去,因为多答不扣分;辨析题:一开始一定要表明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这是要记分的;相信第一感觉;论述题:要先把理论观点表述一遍,然后结合实际论述。二、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讲解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重点)P1-11(一)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重点)P1-7(2008、2009年考过)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4)恩格斯对2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哲学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内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使命(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变革:研究对象(由研究物到研究生产关系)、研究方法(唯物辩证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研究内容(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人类历史的伟大变革,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规律;从同情无产阶级到肯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从乌托邦到指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反对杜林主义斗争中的发展(重点)P14-15(2008年考过)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恩格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反对杜林主义斗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发:1、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以及他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解:物质是对各种物的总和的抽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界定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客观性及其内在联系。驳斥了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从理论和历史两个方面对辩证法作了系统的阐述:从理论上,阐述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的客观性普遍性(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历史上,论述了古代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合理的辩证法)三种形态。3、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唯物主义前提,论述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客观辩证法(在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在人们的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即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阐明认识的辩证过程,批判杜林的终极真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重点)P16-191848-1849年马克思在英国重新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系统地发挥和论证了“新唯物主义哲学”。1、对唯物史观作了简洁的概括和经典的表述,科学地说明了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2)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3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5)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6)科学阐明了人的本质。(7)把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内在联系起来,提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2、唯物辩证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逻辑和认识论的主观辩证法(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分析和综合、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列宁说,马克思没有专门的逻辑学著作,但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重点)P19-25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劳动价值理论是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入手:1、马克思以私有制条件下的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对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作了系统的剖析。商品生产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不同所有者的关系。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市场的平等竞争;商品生产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2、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中,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的对立统一;劳动二重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才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1)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2)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3)收入的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区别。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3、马克思的深入研究说明,商品交换最初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这种交换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4、马克思通过深入的研究,指出商品生产的运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重点)P25-29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而获取剩余4价值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社会本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相对剩余价值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3、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重点)P29-3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两个基本表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趋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基本矛盾及其主要表现: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生产社会化要求以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生产力发展克服了生产的不足);资本形式越来越社会化。(四)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重点)P33-36(2009年考过)社会化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最根本的深层动力。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历史规律时,又深刻地触及和探索了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1、社会化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一定的生产决定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2、社会化生产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的重要地位。3、社会化生产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时间。4、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5、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流通和服务业的扩大和作用的增强。6、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7、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资本社会化:个人资本变成联合资本;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资本的私人性质的自我扬弃。信用制度—股份公司—虚拟资本—资本国有化和国际化。8、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重点)P36-39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理论缺陷:从道德上揭露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矛盾外化成世界性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两大基石之上,5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P39-41)09新加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
本文标题: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入学考试辅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6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