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新)
初一生物学案(上)1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一、生物的概念:有生命的物体做生物。二、生物的分类:1、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2、动物:无脊椎动物((占95%)、脊椎动物占5%)3、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三、生物1、具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的2、能够由小长大。(既生长)生命3、必须从外界不断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现象4、具有生殖、遗传、变异的现象。5、对外界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6、都能适应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四、生态因素概念: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生物生物的生存依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土壤、水、空气等。与环赖一定的环境的分类生物因素:与它的三种关系是捕食、竞争、互助境的根:发达,能够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关系适应------------仙人掌茎:绿色肥厚,可以储存水分,又能光合作用叶:退化成刺,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蚯蚓:刚毛有助于运动,黏液有助于呼吸和运动影响:如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肥沃五、我们身边生物学概念: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生物学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物。(衣、食、住、行)生物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2章:探索生命一、观察器具:放大镜、显微镜等探索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等器具计量器具:量筒、天平等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等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药匙等二、探索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是基础)生命③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方法④得出结论⑤表达和交流三、显微镜使用中的问题:1、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2、显微镜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反光镜、遮光器(主要的)3、显微镜的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4、在移动玻片标本时,要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本着:偏哪往哪移的原则。5、显微镜的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略偏左(左眼看右眼睁,便于画图)②对光(保证光线通路的畅通:光→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物镜→目镜)(成功的标志:在目镜中看到白亮的视野)③观察:镜筒先降后升(降时眼看物镜:避免物镜撞破玻片标本;升时看目镜)④整理:把物镜偏到两旁,不要对着通光孔并把镜筒降到最低处6、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低倍镜的优点:视野亮,细胞数目多7、标本颜色越深,用亮视野(既:大光圈、凹面镜);颜色越浅,用暗视野(既:小光圈、凸面镜)8、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净片→滴水→取材→浸入→展平→盖片→染色9、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生物材料,必须薄而透明的。10、视野中的污点可能存在三个部位:目镜、物镜、标本。判断方法:转动目镜可判断是否在目镜上,移动标本可判断是否在标本上,若都不动,则在物镜上。11、对照实验中只有1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相同。如在探究光线对鼠妇的影响时,变量是光线12、科学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探究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知识。13、实验结束后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动物?放回大自然为什么?我们要关爱生物初一生物学案(上)2第3章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细胞壁:保护和维持细胞形态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植物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与细胞的颜色和味道有关;还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人和动:没有细胞壁、没有叶绿体、中央大液泡。其他结构与功能与植物细胞基本相似。既有4个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二、思考:1、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①用凉开水漱口,目的清除食物残渣,便于观察。②在载玻片上滴的是0.9%的生理盐水,目的保持细胞原形(防止细胞吸水过多)。③取细胞的部位是:口腔内侧壁。④观察到的细胞是椭圆形。2、①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②染色后细胞中颜色最深的结构是细胞核,原因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包括蛋白质、DNA(既:脱氧核糖核酸);③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它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它的载体是染色体。第4章:生物体的组成一、多细胞生物多细胞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生物体人和动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组成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运动:纤毛;呼吸:表膜;消化:食物泡;排泄:表膜、伸缩泡无细胞结构生物:如病毒二、思考:1、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细胞分裂、生长既细胞的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有关。而生物体的发育则与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有关。2、细胞分裂的过程:①染色体出现。②染色体位于细胞中央。③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等份,并移向细胞两端。④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⑤形成两个子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三、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构成)植物组织功能分布(举例)保护组织保护表皮输导组织输导导管、筛管营养组织营养叶肉、果肉机械组织支持细胞壁增厚的部分人体组织功能分布(举例)上皮组织保护、吸收、分泌表皮肌肉组织运动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保护血液、骨骼、脂肪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脑、脊髓四、植物的器官共有6种,分为两类: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五、人体共有8大系统,它们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统一调控。其中神经系统是最主要的调节系统。六、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七、系统: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八、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如人体的皮肤、骨骼、胃、肝、肠等。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一、双子叶种皮:保护结构植物种子子叶(2片):贮藏营养胚胚芽→茎、叶胚轴→连接根、茎的部位种子胚根→根单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胚、胚乳(贮藏营养物质)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萌发条件外界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萌发过程: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消失初一生物学案(上)3附:1、两类植物种子的相同点:都具有种皮和胚;不同点:双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而单子叶植物种子有;营养物质贮藏部位不同:双子叶植物:如各种豆类、花生、瓜子等,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部分单子叶植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部分2、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胚。原因: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3、种子具有一定的寿命,过了时间种子的胚就会死亡,而不能萌发了;种子还具有一定的发芽率,当发芽率超过90%时才适合播种。4、种子萌发时利用的是自身(自身或外界)的营养,于土壤中的营养无关。种子萌发时只有在三种外界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内部的营养物质才能被胚吸收利用功能: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等功能根尖以上部分:主要有一些导管、筛管,主要功能是输导二、结构:根生长原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关键区是分生区生长特性:向地生长、向水生长、向肥生长。意义使植物获得更多的营养附:1、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原因:成熟区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2、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比较两个浓度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水溶液浓度,规律:浓度谁大谁吸水3、烧苗是由于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浓度,根细胞失水,发生萎蔫现象。措施:大量浇水4、植物生长中需要的无机盐:需要量多的如:氮肥、磷肥、钾肥;需要量少的如:钙、锌、硼(缺硼会使植物“花而不实”)氮肥→叶磷肥→花、果实、种子钾肥→茎促进淀粉的形成(如地瓜、土豆木本植物树皮外侧:保护作用三、的茎内侧:韧皮部(内有筛管,输导有机物)方向:由上向下茎形成层:分裂向外→韧皮部(较少)向内→木质部(较多)木质部:支持、输导(内有导管,输导水和无机盐)方向:由下向上髓:贮藏营养草本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故不能逐年加粗附:1、芽可分为:枝芽→枝、叶;花芽→花;混合芽→枝、叶、花2、枝芽:分为分生组织:分裂、幼叶→叶、芽轴→枝条、芽原基→新芽3、把树皮环剥一圈或是拴上铁丝,时间长了会形成节瘤。原因:①切断了树皮中的筛管,使有机物不能向下输导②有机物在伤口上方大量积累③细胞分裂、生长的速度加快而成。4、植物的茎具有支持、输导、贮藏、生殖等功能。但主要功能是输导。春天芽的发育、花的开放用的是髓中的营养。葡萄、杨柳等植物插枝能成活,是利用茎的生殖功能。四、1、花:最主要的部分是雄蕊(包括花药(内有花粉)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原因: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2、开花的习性不同,会受到温度、光照的影响。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控制花的开放。3、有些花只有雄蕊叫做雄花;只有雌蕊叫做雌花。只有具有雌蕊的花才可能结果。往往把雄花叫做“谎花”。五、1、果实是由子房形成的,其中子房壁形成果皮;胚珠形成种子。种皮是由珠被形成的;胚是由受精卵形成的。2、果实的形成过程:经过开花、传粉、受精。玉米缺粒现象是由于传粉不足造成的。3、麻屋子指花生的果皮;红帐子指种皮;白胖子指胚。红帐子和白胖子叫做种子4、小麦、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子粒是果实。原因:它们的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各种豆类、瓜子、杏仁、芝麻是种子;而葵花子、西瓜、桃(吃的果肉部分是果皮)是果实第7章绿色植的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根尖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形状不规则近似正方形长方形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功能保护分裂伸长细胞吸收水和无机盐初一生物学案(上)4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①范·海尔蒙特实验:结论植物是从水中得到营养的光合发现过程②普利斯特莱实验:结论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用③希尔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公式: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有机物+氧意义:①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能为自身和其它生物利用。②为自身和其它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应用:作物增产法:“三多”既:多光、多水、多二氧化碳二、概念: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呼吸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作用意义:(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为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应用:①保证根部氧气充足,可促进呼吸作用,有利于根的生长和吸收作用。②农产品保存法:“三低”既:低温、低氧、低含水量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场所原料产物条件能量光合作用叶绿体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有光贮存能量呼吸作用线粒体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有光、无光都进行释放能量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二氧化碳四、相关知识:表皮(上、下两层)表皮细胞(外壁有角质层,透明不透水)1、叶片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内有叶绿体,中央为气孔)的结构叶肉栅栏层:含叶绿体多海绵层:含叶绿体少叶脉:具有支持、输导作用(能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2、①多数叶片显现绿色的原因是: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②多数叶片正面的颜色比背面颜色深,原因:上表皮靠近含叶绿体较多的栅栏层③叶绿体中可以产生叶绿素,它的产生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应用:如韭黄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步骤是:①暗处理(目的: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②部分遮光③照光④取下纸片⑤酒精脱色(不直接加热酒精的原因:防止酒精燃烧;目的:去掉叶绿素,便于观察)⑥滴加碘液(滴前应冲洗掉叶片上的酒精,滴后应冲洗掉叶片上的碘液)⑦显色最后叶片遮光处不变色,未遮光处为变为蓝色。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4、①氧气能够助燃。检验氧气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氧气,插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②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此法可用于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淀粉③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浑浊。此法可用于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第7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人类或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2、在氧循环中的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7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