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4、熟读成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讨论法。2、诵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是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是天性还不受压抑的时代,人们在大地上游行,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自真情”。“思”是发语词无意义,“无邪”是直的意思。也就是说诗经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出自真情之自然流露而有这些作品的。)(二)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共305篇。人称“诗三百”或“诗”。《诗经》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多为民歌,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反映生活、风土、人情,因此,成为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40篇,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语言上多以四言为主。篇章结构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诗经》的艺术手法分为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人们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对这三种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注释】①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②芣苡(fú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③薄言:都是语助词,这里含有劝勉的语气。④有:采取,指已采起来。⑤掇(duō):拾取。⑥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⑦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⑧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解析】这是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时合唱的歌,再现了她们采集劳作的过程。六个动词描写出她们采摘芣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注释】①硕鼠:指剥削无厌的统治者。②贯: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同汝,你,这里指统治者。③逝:同“誓”。④去女:离开你。⑤爰:乃,才。⑥所:指可以安居之处。【解析】这是一首魏国民歌的第一节,诗中人民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注释】①关关: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②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河中沙洲。③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④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逑,配偶。【解析】《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导诵读(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2、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3、梳理思路:恋爱——婚变——决绝。(四)疏通诗意,研读诗文。1、研习第一章“婚变”(1)疏通诗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研读诗文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仔细品味语言,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有怎样的表现?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3)齐背第一段。2、研习第二章“婚变”(1)疏通诗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2)研读诗文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2)提问:婚后的“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a.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言既遂矣,至于暴矣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3)齐背第二段。3、研习第三章“决绝”(1)疏通诗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研读诗文1)提问:面对薄情的丈夫,女主人公有怎样的表现?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这是那一种表现手法?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引出和喻指婚姻生活的变化)4、小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导诵读(生字正音)2、整体感知,复述故事寒冬,雪花纷飞,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3、梳理思路:追忆归思——军中生活——追昔抚今(三)疏通诗意,解读诗文。1、诵读翻译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2、诗意解读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仍以薇菜生长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3、总结主题:《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四)艺术特色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
本文标题:《诗经》两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3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