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2014级中医学院中医美容班李政201415260004首先感谢王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教导,课程很生动,让这门课学的虽不轻松但是颇为愉快。本书分绪言和上、中、下、附篇五部分内容。绪言由石学敏编写,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针灸学的对外交流,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针灸理论,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下篇针灸应用,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以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参考资料,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内容。一、针灸学发展简史《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对针灸的第二次总结“明堂三人图”唐·孙思邈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二、经络总论(一)、经络的组成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脉的细小部分。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3、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4、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5、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6、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的,经气的运行也是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1、作用:联系脏腑,沟通气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2、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三、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一)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二)、腧穴的主治特点远治作用、近治作用、特殊作用(三)、腧穴的主治规律我们要掌握每条经中重点穴涉及到的解剖标志,重点穴定位,每条经的主治要点及刺灸的注意事项等。每条经的主治都包括本经脏腑病证,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要治疗头面疾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及发热等疾病;足阳明胃经主要用于、胃肠病、血病、神志病、头面、皮肤、热病及本经循行路线上的疾病;足太阴脾经主要用于脾脏及与脾脏有密切关系的胃、心、肺、肝、肾以及脾不统血等疾病。手少阴心经主要治疗神志病、血证、肢痛痒疮等与心脏有关的疾病;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用于神志病、液病、疮疡痈肿、头面诸疾、发热等与小肠有关的疾病;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用于脏腑病、头面病、筋病等疾患;足少阴肾经主要用于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密切关系的膀胱、肺、脾、肝等脏腑疾病;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用于治疗神志病、诸痛痒疮、胃病等疾患;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用于头面疾病、神志病、发热等疾病;足少阳胆经主要用于头面疾患、神志疾患和妇科疾病;足厥阴肝经主要用于肝脏及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的胆、肾、心、脾、肺等脏之疾病。督脉主要用于急救、热病、神志病、以及肛肠等疾患;任脉主要治疗肝肾、脾胃、心肺、咽喉以及有关脏腑的疾病。而其他经的主要病候依次为:冲脉-腹部气逆而拘急;带脉-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阴维脉-心痛、忧郁;阳维脉-恶寒发热、腰痛;阴跷脉-多眠,癃闭;阳跷脉-不眠,目痛从内眦始。了解十五络脉和常用奇穴。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四)、特定穴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2、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3、郗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4、背俞穴、募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俞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6、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7、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五)、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手指同分寸法、简便取穴法四、经络腧穴各论1、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3、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4、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5、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7、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8、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9、手厥阴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10、手少阳三焦经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11、足少阳胆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12、足厥阴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13、督脉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14、任脉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五、针灸技术(一)、毫针刺法1、消毒针灸器械消毒、医者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2、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仰坐位、仰伏坐位、侧伏坐位3、针刺(1)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紧针法)(2)进针角度和深度:直刺、斜刺、平刺4、行针手法(1)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2)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捻法、摇法、飞法、震颤法5、得气辅助手法:催气、侯气、灸法6、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复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7、异常情况处理与针刺预防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二)、灸法灸法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灸法种类:1、艾灸法(1)艾炷灸①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②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2)艾条灸、①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②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3)温针灸(4)温灸器械2、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三)、拔罐1、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2、拔罐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3、拔罐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本文标题:《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