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金匮要略》136题
【百合病】因为轻质不遂,郁而化火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消,致心肺阴虚内热,以致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异常,以口苦小便赤脉象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百脉一宗】百脉指全身血脉,宗本也,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心脏)【奔豚】一种发作性的疾病,病发时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冲气下降,发作停止,发时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症。【辟辟】口中干燥。【不仁】肌肤麻木失去知觉。【虫行皮中】皮肤中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瘅疟】阳热炽盛,表现为但热不寒的疟病。【恶露】分娩后阴道流出的余血浊液。【肺痿】因为咳喘日久不愈,肺气衰微,津液耗伤或上焦阳虚而致的以气短嗑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凤痹】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主症的疾病。【风气】自然界的气候。或者泛指病邪,因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风水】因风邪袭表,肺失宣肃,水溢肌肤而致的水肿病,谓之风水。以浮脉、外证骨节疼痛头面眼睑肿甚为主证。【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趺厥】一种足背僵直,行走不利,只能前行,不能后退的疾病。【肝著】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黄汗】营卫郁滞,湿热交蒸而致的以汗出色黄如柏汁为主症的疾病。【寒疝】因寒邪凝滞而致的以发作性绕脐冷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肠痉挛的病人。【狐惑】因湿热内蕴感染虫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阴溃烂且多兼有狐疑精神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相似。【梅核气】病人自觉咽中有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妨碍,还伴有胸闷叹气。【将息】养息调养的意思。指服药后护理之法。【脚肿如脱】两脚肿胀,似乎要和身体脱离一样。【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处。【痉病】痉病的病位在筋脉,有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禁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靖言了了】精神安静,语言不乱。【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咳嗽上气】以气逆咳喘胸闷憋气甚则不能平卧或喉中痰鸣为特征。【里急】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历节病】肝脾肾精气血亏虚,风寒湿邪流注关节闭阻气血而致的以关节疼痛肿大,甚则僵硬变形不可屈伸为主症的疾病。【血痹】由气血虚弱,外感风邪血凝于肌肤而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的一种病证。【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阴阳俱微】此指营卫气血皆不足。【阴狐疝】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证,多指患者腹股沟内一侧或两侧有可复性肿块突起。【阴阳毒】感受疫毒所引起的发斑咽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有阳毒和阴毒两类型,属急性热病范畴。【溢饮】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肺失宣肃,腠理开阖失司,当汗而不能汗,身体疼痛沉重者,谓之溢饮。【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郁冒即头昏眼花,郁闷昏冒之意。【脏躁】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身,神疲乏力还伴有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癥瘕】腹中有积聚痞块的统称。@指腹中有块坚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块,时聚时散。【转胞】小便不通,脐下急迫有似膀胱倒转不得明。【声喝】说话声音嘶哑【胞系了戾】【目如脱状】膀胱之系缭绕不顺。【脉脱】指一时性脉相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血气一时不通所致。【疟病】感受虐邪引起的疾病,症候以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为其特征。【疟母】治疟病久而不愈,邪气与痰血结于胁下而形成@块的一种病症。【平人】外形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热入血室】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相互搏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证。【洒渐】形容如凉水洒淋身上一样,感到寒冷从脊背发出,不能自持。【少腹如扇】形容少腹恶寒犹如风吹状。【湿痹】湿邪流注关节,闭塞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太过不及】脉相胜过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关脉稍弦)【痰饮】水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病证。【五脏风寒】肝受邪而输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临床以胸胁胀闷甚至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虚劳】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衰性疾病。1.《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2.《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1)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辩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2)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3.举例说明《金匮要略》据脉论理。根据脉象,广泛用来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如《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以脉诊断虚劳病。《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用微与弦说明胸痹之胸阳不足,阴邪乘袭的病因病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患者脉浮在前,其病在表;脉浮在后,其病在里”,以脉象确定病位之深浅。《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篇“酒黄疸者……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以脉象指导治疗。《水气病脉证并治》“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以脉证合参,判断预后。4.试举例说明《金匮要略》方化裁灵活的特点?p7原著遣方用药,加减变化,极为灵活。例如,治疗胸痹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5.本篇所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与后世陈无择所说三因有哪些区别?对于疾病的病因,张仲景认为归纳起来,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故云“为内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以上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第三不因“客气邪风”的侵袭,由于房劳过度,意外的金刃创伤,以及毒虫猛兽等所伤,与上二者不同。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以经络脏腑分内外,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浅深。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将房室、金刃归为不内外因,将三种病因并列讨论。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在病因方面都强调了六淫和房室金刃。所不同的方面为,陈无择将七情作为内因,而张仲景却未明确提出这一点。6.仲景如何论述杂病的发病原理?提出了哪些预防方法?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7.四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对人体有哪些影响?8.治未病的含义及意义?(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9.你对“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是如何理解的?此句说明了肝虚证的治法。因肝虚之证,多体阴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当从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心旺则气感于肝”。肝苦急,急食甘缓之;又甘入脾,土旺可以荣木。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这些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说明肝虚之症不仅要补肝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临床意义?11.本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如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就是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又如原文“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说明自然界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人的色脉,会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以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二、人体自身是—个有机整体。如原文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疾病可以在脏腑间互相传变,在某脏有病时,就要预防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而原文“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也说明经络与脏腑疾病亦可相互传变。上述条文可以看出,脏腑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疾病相互传变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内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观。12.试述“五脏所喜、所恶”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因为五脏生理特性不同,故五脏病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各有各自的治法。如脾恶湿,胃恶燥;肝体阴之病宜酸收,肝气郁宜散等。护理上亦然,如肺病忌形寒寒饮,宜保暖;肝病忌汗出当风,宜避风;肾病忌房劳,强力举重,汗出浴水等。故要根据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近其所喜,远其所恶,谨慎调理,病易向愈。另外如果病人突然想吃,平常不喜欢吃的食物,此为脏气为邪气所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医者应当注意。本条从脏腑生理病理角度提示了应当重视根据病情护理的根据和意义。13.《金匮》提出了哪些治疗原则?15.痉、湿、喝三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痉病,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直,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湿病,为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痛烦为主症。暍: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合篇的意义:本篇论述了痉,湿,暍病的病因,病机,症候治疗及其预后,三者虽然病机和证治不同,但在病因方面都感受六淫之邪,属于外感方面的疾患,由于痉,湿,暍三病都由外感诱发,疾病多有太阳表证,与伤寒相似,故合为一篇。16.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机理是什么?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17.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如何鉴别?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防己黄芪汤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18.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
本文标题:《金匮要略》136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