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章的教学重点: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本章的教学难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何处?每个人在历史发展中能起什么作用?等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socialbeing)•—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把地理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甚至认为自然条件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土壤因素同居民的性格塑造也十分密切,就土壤因素而言,“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勤劳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肥沃则会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懒惰和贪生怕死”。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下的政体,而土地贫瘠的国家则往往是数人统治下的政体。孟德斯鸠(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等状况。“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马尔萨斯(3)生产方式(Modeofproduction)—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2、社会意识(socialideology)(1)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结构A、从意识的主体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C、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越多越反动→书中自有黄金屋→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其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其二,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落后于法国落后于英国社会意识:先进于先进于德国法国英国★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B、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线索。※雨果曾经说过:“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列夫·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般地说,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大,因为政治法律思想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一定的经济基础;哲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为深刻,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指导作用。◆宗教: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B、宗教的作用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革命意志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productiveforces)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含义:★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A、基本(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B、智能性(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动力能源、仓库贮藏、自动控制、信息传输等诸多子系统※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B、生产工具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C、生产工具制约着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劳动对象的含义及种类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地下矿藏、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过的原材料,如织布工人用的棉纱、炼钢用的铁等。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1)生产关系(relationsofproduction)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的外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第一,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第二,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二青铜器奴隶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三铁器封建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四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石器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生产关系(2)生产力决定反作用于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3)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素和环节,因此,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C、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了优越性。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economicbase)(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经济制度。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1)含义: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注: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2、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2)上层建筑的外延政治上层建筑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3)国家的实质和内容•A、国家的实质: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B、国家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制(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B、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