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5·四川,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烦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和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C项,由原文第二段“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可知,“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不正确。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解析:A项,由第一段“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可知,“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不正确;C项,由第二段“今文经学……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弊病是流于烦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可知,“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不正确;D项,“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文中无据。答案:B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解析:C项表述绝对,“一直未能立于学官”表述错误,原文为“一时没有实现”。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之迂也!奚其正.正:正确。B.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兴:兴办。C.无所苟.而已矣苟:马虎。D.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违:违抗。解析:A项,正:纠正。答案:A5.下面对于节选的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执政者,他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使名分正当,这是执政者正确说话、办事的前提。C.孔子主张刑罚要公正,而实现刑罚公正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兴办国家的礼乐制度。D.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国君,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无论说什么话都没人敢违抗。解析:D项,孔子主张不要机械地夸大一句话的作用,而是强调君主的话一定要合乎礼义。答案:D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3分)(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4分)(3)言不可以若是。(3分)参考答案:(1)国家的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那么刑罚就不会公正。(2)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没有不严肃的地方才算罢了。(3)言语不可能像这样起作用。参考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国政的事。孔子答道:“君主要像君主的样,臣子要像臣子的样,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儿子要像儿子的样。”景公说:“好极了!的确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的样,臣子不像臣子的样,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儿子不像儿子的样,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论语·颜渊》)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混乱的名称。”子路说:“先生的迂阔竟然如此严重!有什么可纠正的?”孔子说:“粗鲁啊!子由!君子对他3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避而不谈吧。混乱的名称不得到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兴起;国家的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那么刑罚就不会公正;刑罚不公正,那么老百姓都不知道把手脚放在哪里。因此君子对于正确的名称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顺当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没有不严肃的地方才算罢了。”(《论语·子路》)鲁定公问道:“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言语不可能像这样起作用。跟这相近的情况是,人们常说:‘做君主难,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难处是什么,不是接近于一句话就会使国家兴旺吗?”鲁定公又说:“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丧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言语不可能像这样起作用。跟这相近的情况是,人们常说:‘作为君主我没有什么快乐的,只有一点,就是无论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他,不也是很好的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他,不是接近于一句话就会使国家丧亡吗?”(《论语·子路》)(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8~9题。送别杜审言①[唐]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7.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为友人的遭遇愤懑不平中寄托抚慰与希望。8.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9.补写出《论语》名句的上句或下句。(1)非礼勿视,,非礼勿言,。(2),见小利则大事不成。(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4)不患寡而患不均,。答案:(1)非礼勿听非礼勿动(2)欲速则不达(3)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4)不患贫而患不安三、表达运用(15分)1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如每个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见贤思齐....,那么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B.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C.我们要充分分析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总结试题的规律特征,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真正做到举.一反三...。4D.开征物业税是大势所趋,但多年来政策推行者始终表现出了欲罢不能....的尴尬,一次次在困难面前裹足难行。解析:D项,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与语意不符。A项,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B项,安贫乐道: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C项,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答案:D11.(2015·课标全国Ⅰ,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B.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C.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从现在起到年底”应置于“国家大剧院宣布”之后;B项,句式杂糅,句中用了“人们面对……会……”“这类形象会引起……”两种句式;D项,成分残缺,“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主语应是《食品安全法》。答案:C1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
本文标题:【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单元测评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7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