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
1《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说明(社会版)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全面推进。外语学科的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外语课程的性质、地位、功能,外语教育和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要求、模式、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师训、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倍受关注。现就外语界和社会上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切磋。1.一期课改的英语教材已基本熟悉,为什么要进行二期课改?从1988年开始启动、历时十年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一期工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英语教学改变了培养听不懂、不会讲的“聋哑外语学生”为最终结果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实际上我们原先心目中的“能”,还是局限在课堂和学校范围以内的、用于应付书面考试为主的技能,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在学以致用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必须从上海的城市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英语的需求这样的高度来重新思考上海的外语教育。这就是从“一期课改”进入“二期课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通过进入“二期课改”多年多来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我们至少明确了外语课程是集知识性、工具性、交际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当前要特别突出外语课程的应用性,真正把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来教和学,提倡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现在有许多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学习、探亲或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大越多,按学生自己的体会,他们觉得课堂所学的东西在实践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课本中不但学了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而且也教了怎样填写登记表等生活常识,学生们不但能够独立交流,而且可以充当父母的翻译。22.英语新教材有什么明显特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工具课程,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载体,处理信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因此,《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规定了各学段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学习素材和其呈现形式的优化。英语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同样加强了主题、素材、活动的设计。如以城市与国家、生活环境,、运动、社会交际、自然世界、交通运输、个人信息、假日与节日、兴趣和爱好、职业、疾病、饮食等学习主题为主线,通过对话、游戏、信件、语篇、歌曲、故事、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3.如何看待外语课程的重要性?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是人类社会交际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工具,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工具。可能有人会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难道电脑只不过是一般性的工具吗?(问得好)电脑本名叫计算机,当初科学界的先驱发明计算机是为了代替人类对大量繁琐复杂的数字或算式进行快速高效精确的计算。后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改进,其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异化:人们更多地用计算机进行语言文字(即信息)的处理,而不仅是数值的计算。“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语言”等新名字也应运而生。换句话说,计算机的语言功能已远远超越了计算功能。与其叫它计算机,倒不如称呼它为“语言学习/交流机”、“信息传递机”更为妥帖。计算机功能这一有趣的变化,足以作为语言重要性的有力佐证。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决定了其外语教育必须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英语已是上海的第一外语,近年来上海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以一流外语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又不能慢慢地走,必须急起直追。重视外语、强化外语,不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前后,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迫切、最重要的不是别的,恰恰是外语的准备。2008年奥运会、2010世博会等重大国际项目将在中国举行,现在的中小学生将是数年后的志愿者、工作者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说,外语的重要性、加强外语的迫切性再强调也不为过。34.重视外语会不会影响母语的学习?说起影响或干扰,最敏感的学习阶段是小学起始年级。本市从1999年起在部分小学一年级进行外语教学的试验(以听说活动为主),至今所有小学的一年级都开设了外语课。学校、学生、家长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也不错,也没有影响干扰母语学习的现象产生。不少专家指出孩子十岁以前习得的外语是以母语的形式记忆、內化的。世界上也尚无外语学习成功而母语学习反而失败的、符合统计标准规范样本的实例。反之,外语和母语双赢的双语成功者倒不乏其人。5.“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是否定得太高了?“一门外语过关”是简略的说法。所谓一门外语过关,是指上海市在二期课改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公布实施以后,高中毕业生一门外语(目前主要指英语)听说读写的交际运用能力,基本上过关。这一培养目标,正是针对以前外语教学的弊端,为强化外语的工具性而制定的。否则,苦苦学习好几年,最终却“修炼”成不能用的“聋哑英语、文盲英语”,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一门外语过关的目标是应该达到的起码要求。问题不是现在的目标高不高,而是过去的培养目标太低也太偏了。6.二期课改英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二期课改的总目标要求高中毕业生英语基本过关,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四要素均衡发展)能满足学习、工作、生活三大基本需求。其中语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量、视听量、阅读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等;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技能;策略和情感包括兴趣、积极性、毅力、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的意识和学用英语的心理素质等。同时,还分阶段提出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阶段目标。小学启蒙和起始阶段应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兼顾读写能力的培养;初中基础和发展阶段应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高中提高和过关阶段应适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4比如:从语言能力看,要求小学毕业生具有用简单的英语进行问答与描述的能力;能够在教师及直观媒体的帮助下听懂、读懂简短的语句或语段;能够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句子。要求初中毕业生能初步具备英语语言能力,侧重听说能力;能在设定的情景中进行问答;能就熟悉的话题同他人(包括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简单交流;能阅读基本无生词的短文,理解大意,获取关键信息;能书写一般文体的短文,进行简单描述和表达个人喜好,拼写和标点正确。高中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具备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从广播、电视、电影、书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比较自如、准确地描述事物或表达意见;能写出意思连贯、结构比较完整的短文。从策略情感看,要求小学毕业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兴趣和爱好,对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外国文化习俗有求知欲,学习注意力集中,乐于参与实践,与他人合作,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初中毕业生具有使用英语进行初步交际的意识并能参与实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般困难;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具有接受外来文化的意识,能初步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高中毕业生要具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和自信,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己学习效果、总结有效学习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的文化意识,了解中外生活方式的异同,尊重异国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7.什么叫“外语教学一条龙”?上海市的中小学英语课程向学生提供了为期12年的学习经历。各学段的划分极其性质如下:小学(一至五年级):启蒙和起始阶段;初中(六至九年级):基础和发展阶段;高中(十至十二年级):提高和过关阶段。三个阶段要齐心协力,目标一致:为“学以致用、一门过关”这一最终目标的达成而共同努力。不管身处哪一学段,每个英语教师都要树立外语教学的整体5观、全局观,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互不相干。小学和初中段“出厂”的“成品”越好,初中和高中段的“原料”质量就越高,达标就越有保证。另一方面,对前一段的教学情况越了解,本学段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就越有把握。近年来,高、初中教师、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学习交流已经渐成风气。这是个可喜的现象。总之,三个阶段一条龙,分工不分家,合力保成功。8.过分强调外语能力的培养,是否会影响知识的掌握?前面曾提到过,外语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像是一对孪生胎,同生共长,相辅相成。有人说,书上不都是分开写的吗?不错,是分开的,但那是为了编写和教学的方便起见。应该说,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是能力化了的知识;所有的能力都是以相关的知识为基础的。当前侧重强调外语能力的培养,实为矫枉过正之举,而非“过分”。问题是以前太偏重知识,曾一度普遍认为,传授知识,尤其是书面知识,是“硬任务”,而培养能力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教训是够深刻的。现在即便“过分”强调能力,知识也不会被偏废。因为知识的重要性早已在不少外语教师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重视知识的传授几乎已成为他们的“全自动”功能了。正因为“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的惯性如此巨大,现阶段略有“矫枉过正”就显得十分必要,无可非议了。9.坚持外语教学的“激励性原则”,是否会宠坏学生?我们都已认同要确立新的学生观,要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但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激励性原则”的有效实施。“激励性原则”的实施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外语的浓厚兴趣、持久高昂的积极性、充分的自信心和培养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催化剂;是将“良师益友”理念付诸实践的有效手段;是“以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发展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把含金量如此高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束之高阁,实在可惜。再回头看看教学现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扬鼓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恰当的纠错批评倒是太多了。因为批评不当,会造成个别学生逆反心理,厌学甚至弃学。在语言的学习训练中,我们应提倡“口、笔有别”的纠错原则,即“口头从宽、笔头从6严”。对学生口头训练中的错误,采取适当宽容的纠错原则,是适当从宽,而不是宽大无边。比如说,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应保护其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不必在他有语法错误时打断他,学生达到了他交流的目的,就是完成了其语言任务。在学生英语听说活动中,尽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和培养他们敢于开口的勇气,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健全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心理素质,比纠错本身可能重要得多!10.提倡创设和优化外语学习的环境,是否会产生轻视课堂教学的副作用?与母语学习相比,外语学习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所以必须优化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重视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校可通过开辟英语园地,设立英语广播,举办英语节等活动,以及利用社会力量,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的专题栏目等,来营造校内外英语学习的氛围。为此,学校要处理好“学得”与“习得”的关系,优化学得过程,强化习得环境,以习促学,拓展学习时空,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课本和课堂教学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但它们不等于外语教学的全部。首先,课本和课堂教学是什么?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其内涵也不尽相同。课本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的重要信息源。课堂是学习的主要空间。要尽快尽早达成上海二期课改外语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大大拓宽信息渠道、扩大学习空间。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树立新的“课本/教材观”,用“学习材料”和“教学材料”来代替课本和教材这些老名称。一切视、听材料(当然包括课本)都是学习源;一切可以学得和习得外语的时空,都可以视为“课堂”。必要的外语环境、气氛,丰富多彩的外语活动,乃至双语实验的推行,这一切都是外语“大课本”、“大课堂”建设的必要手段、必然途径。11.外语课程教材“多纲多本”的局面是否会有损原本稳定的外语教学秩序?在“一纲一本”的年代里,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已有公论。低质量的“稳定”,没有留恋的必要。何况,当年学生在外语知识的“狂轰滥炸”中晕头7转向,在茫茫“题海”里苦苦挣扎,学了又用不上,这种状况不能算“稳定”。看如今的外语进行教学改革,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材料的自主选用方面有了教大的余地,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巧、手段等正在发生可喜的变
本文标题: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9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