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上海市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及课文作者
上海市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及课文作者1乡村四月1.1原文【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注释:1.山原:山陵和原野。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3.川:平地。4.子规:杜鹃鸟。5.如:好像。6.才:刚刚。7.了:结束。8.蚕桑:种桑养蚕。9.插田:插秧。译文: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1.2作者介绍(翁卷)翁卷(宋朝著名作家),字续古,一字灵舒,今乐清市淡溪镇甙头村人,中年以后迁居永嘉县城。淳佑三年(公元1243)领乡荐,在越、江淮边帅府中度过一段幕僚生活。后从事教学生涯,落拓江湖,以布衣终。南宋“永嘉四灵”之一1.3赏析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2四时田园杂兴2.1原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本文为第三十一首,也是夏日田园杂兴(共12首)的第七首【解释】四时:四季。耘田:锄地。【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帮着父母做事,干家务,让父母休息。小孩子哪里懂得种田织布之事,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2.2赏析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2.3作者介绍(范成大)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又工词。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1]3题西林壁3.1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同“原”,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译文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3.2赏析《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3.3作者介绍(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派诗词3.4其他作品3.4.1作品选《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lóu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②晴方好③,山色空蒙④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⑤,淡妆浓抹总相宜⑥。[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fà)。人生(间)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3.4.2词句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19.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2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3.4.3诗句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游金山寺》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16、请的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1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1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19.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4溪上遇雨4.1原文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我独自坐在山间的岩石上,看见前面浓密的乌云饱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起伏的山峦上,而此地却依然阳光灿烂。我正悠然欣赏大自然这一奇观时,忽然大吃一惊——滚滚的乌云挟带着狂风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山青翠的山峰上,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4.2赏析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极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4.3作者简介(崔道融)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5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5.1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⑴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2-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⑵忆:想念。[2-4]⑶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2-4][8]⑷异乡:他乡、外乡。[2-4]⑸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2-4]⑹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2-4]⑺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2-4](8)山东兄弟[1]: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译文我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他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5.2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这首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
本文标题:上海市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及课文作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0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