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制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试题
专题1.3专制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一)1.“相”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重要政治助手。下列与“相”的权位最相符的是()A.唐朝的兵部尚书B.宋朝的同平章事C.明朝的进士D.清朝的军机大臣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汉武帝对内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下列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有①盐铁专营②颁布“推恩令”③形成“中朝”“外朝”体制④建立对地方高官的监察制度⑤确定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⑤3.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5.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6.(“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机构是()A.汉朝的中朝B.唐朝中书省C.唐朝门下省D.明朝的内阁7.《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唐朝时期()A.政治民主化出现B.皇帝大权已旁落C.三省体制存有弊端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8.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10.(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是A、管理地方行政B、代表中央巡察地方C、管理地方军事D、代表中央节制地12.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B.郡守C.州牧D.刺史13.(“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下列有关此种官制说法正确的是①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②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③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④隋文帝设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材料讲的是A.世卿世禄制的特点B.察举制的特点C.九品中正制的特点D.科举制的特点15.“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推恩令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16.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17.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地说它是专制政治了”。下列能够支持该论点的是()①西周宗法制②西汉察举制③隋唐科举制④明清内阁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19.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21.《清稗类秒》载:光绪皇有一次阅考卷,发现大多数考卷“意皆从同”。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八股取士的弊端B.古代选官制度的弊端C.科举舞弊的结果D.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22.中国古代自实行科举考试以来,共有17人“连中三元”,其中宋朝占了6人。这里的“连中三元”所参加的考试依次是指A.院试、乡试、会试B.乡试、会试、殿试C.会试、院试、殿试D.殿试、会试、院试2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2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25.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26.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政治地位怎样?(2分)(2)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除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4分)(3)周亚夫曾被封为条侯和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4分)(4)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4分)(5)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与唐太宗有何不同?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6)根据材料三、四,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为什么?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本文标题:专制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3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