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单元测试卷
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0题,每题2分;11~18题,每题2.5分;共40分)1.从几千年前到现在,酶制剂就安全地在被使用在工业、美容和口腔护理产品、纺织品、食品(如酸奶酪)以及芝士、啤酒和白酒等的发酵生产过程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酶制剂的是()A.蛋白酶B.脂肪酶C.淀粉酶D.麦芽糖酶1.D解析: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大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渍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成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强的去污能力。2.洗衣粉中的酶是一种生物制剂,它能将不溶于水的某些污渍、污垢分解,使之变成可溶物而被去除从而使衣物变得干净整洁。下列质地的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A.化纤类衣物B.棉麻类衣物C.尼龙类衣物D.毛类衣物2.D解析:加酶洗衣粉含有的蛋白酶较多,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所以蛋白质纤维织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3.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下列有关果胶酶的说法中,其中正确的一项是()A.果胶酶可以分解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B.果胶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C.果胶酶不特指某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D.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3.C解析: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果胶酶作为酶的一种,具有一般酶的特性,即专一性、高效性、受温度与酸碱度的影响。因此它只能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而不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4.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的技术,其中适合细胞固定的方法是()A.包埋法B.物理吸附法C.化学结合法D.高温冷却法4.A解析:主要考查有关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识记内容。固定化酶有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而固定化细胞最适合的方法是包埋法。5.下列有关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制备步骤中,不正确是()A.在向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的必须是已活化的酵母细胞B.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必须冷却至室温,才能加入细胞C.溶解海藻酸钠,最好采用小火,或者持续加热的方法D.在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中,要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制好的CaCl2溶液中5.A解析:由于酵母菌是一种真核微生物,温度较高时会死亡。6.酶制剂对使用条件是有某些具体要求的,如使用温度、PH值等等。下列有关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正确的说法是()A.要一系列的温度梯度和一系列的pH梯度B.注意应用对照原则C.注意应用单一变量原则D.研究温度或pH时,都是温度和pH为变量,其他为常量6.D解析:研究温度或pH时,控制的自变量分别是温度、pH,酶的活性为因变量,其他的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应予以严格控制。7.某同学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选择了10℃、20℃、30℃、40℃、50℃、60℃和70℃的温度梯度,在其他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发现30℃时洗涤效果最好,由此可以得出()A.30℃为该酶的最适温度B.30℃不是该酶的最适温度C.30℃时,酶活性最高D.不能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7.D解析:该同学的实验符合实验设计原则,对于最适温度要明确的是同一加酶洗衣粉,也与洗涤时间长短有关。若温度梯度差太大,因而只能说在该条件下30℃时洗涤效果最好。至于最适温度,应围绕30℃再设置较小梯度差进一步测定。8.固定化酶技术是近几年新兴发展起来的一项酶应用技术,它很好的解决了酶的重新利用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酶的利用率,从而避免了酶的浪费问题。下列关于固定化酶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固定化酶技术就是固定反应物,将酶依附着载体围绕反应旋转的技术B.固定化酶的优势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C.固定化酶中的酶无法重复利用D.固定化酶是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8.D解析:固定化酶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其优点是酶被固定在一定装置内可重复利用,不足是无法同时解决一系列酶促反应。9.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加酶洗衣粉种类很多,它不仅能够除去衣物的奶渍,而且还能够去除一些血渍,这主要是因为它含有()A.脂肪酶B.蛋白酶C.淀粉酶D.氧化酶9.B解析:奶渍和血渍的“痕迹”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所以应考虑是蛋白酶。10.在用果胶酶处理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够充分地催化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苹果泥用量B.加大果胶酶用量C.进一步提高温度D.用玻璃棒不时地搅拌反应混合物10.D解析:搅拌可以使酶与底物充分接触而提高反应效率,使反应更充分。11.(2008广东生物)关于蛋白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蛋白酶是蛋白质B.蛋白酶可以作为药品治疗某些疾病C.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D.利用酶工程可以提高蛋白酶的稳定性11.C解析:主要考查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作用部位以及应用。蛋白酶是蛋白质,只有核酸类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核糖核酸(RNA)分子;通过酶分子修饰,可以提高酶活力,增加酶的稳定性,消除或降低酶的抗原性,所以利用酶工程可以提高蛋白酶的稳定性;蛋白酶可以作为药品治疗某些消化道疾病;蛋白酶能水解某些氨基酸形成多肽,但不能水解所有的肽键。例如胰蛋白酶仅水解由赖氨酸、精氨酸的羧基与其他氨基酸的氨基形成的肽键,生成多肽。12.(2009山东实验中学一诊)酶制剂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医药等方面,在生产中使用酶制剂时,需要进行酶活性的测定,而适宜的温度是酶活性的保证。下图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在四种温度下反应物消耗量随时间的变化。则该酶作用的适宜温度应处于哪一种温度附近()A.T1B.T2C.T3D.T412.A13.下列说法中,哪项不是在应用酶的过程中常遇见的一些实际问题?()A.酶与反应物混合,产品难以提纯B.酶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往往难以回收C.酶遇强酸、强碱、高温等条件易失活D.酶作为催化剂,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13.D解析: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易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酶在生物化学反应中与反应物、产物混合在一起,很难回收,影响产品质量。这些都是酶应用过程中常遇见的一些问题14.关于固定化酶中的酶说法,正确的是()A.酶的种类多样,可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B.酶被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可反复利用C.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结构不改变,所以固定化酶可永远利用下去D.固定化酶由于被固定在载体上,所以丧失了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特点14.B解析:固定化酶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其优点是酶被固定在一定装置内可重复利用,不足是无法同时解决一系列酶促反应。15.下表是某种生物活性洗衣粉的成分及用法说明,下列对资料表明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洗衣粉较易清除衣服上的蛋清污渍B.该蛋白酶在60℃以上将会失去活性C.这种洗衣粉可除去衣料上的各种污渍D.这种洗衣粉不能用于洗涤真丝织物15.C解析:酶具有专一性。因为成分中有蛋白酶,只能洗涤一些含有蛋白质的奶渍等污渍,但不能除去衣料上的其它污渍。16.下列验证某种加酶洗衣粉需要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正确的一项是()A.取一系列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水,加入相同的污物及等量加酶洗衣粉,看哪一个温度中酶的效果最好B.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加入不等量洗衣粉,看哪种效果好C.将加酶洗衣粉加入30℃水中发现不如加到45℃水中洗涤效果好,说明45℃为最适温度D.将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分别加入37℃的水中洗涤同样的污物,发现加酶洗衣粉效果好,说明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为37℃16.A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它变量都应保持相同,B选项错误;C选项可以说明加酶洗衣粉在45℃时比30℃时洗涤效果好,但不能说明45℃为最适温度,C选项错误;D选项只能比较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不能得出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D选项错误。17.如下图所示,某洗衣粉中有一生物活性物质。为验证其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的有关叙述中,不合理的是()A.该洗衣粉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是酶B.实验甲中纱布上蛋白膜消失的原因是洗衣粉中的酶催化蛋白质分解C.实验乙中纱布上蛋白膜未消失的原因是煮沸使酶变性失活,不能分解蛋白质D.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温度高低,因变量是蛋白膜是否消失,甲是对照组17.D解析:据甲图知道纱布上的蛋白膜加入洗衣粉后,在一定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蛋白膜消失,说明洗衣粉中含有能够专一性去掉蛋白膜成分的物质,并由甲、乙对照发现该物质易受温度影响,可判断洗衣粉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是酶。洗衣粉中的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催化蛋白质分解。由于洗衣粉经过煮沸,其中的酶结构破坏、酶失活,不再催化分解蛋白质。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蛋白膜是否消失或消失的时间长短来表示酶是否具有活性,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18.下图是应用固定化酵母进行葡萄糖发酵的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使固定化酵母可以反复使用,实验过程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B.加入反应液后应保持活塞1始终打开,活塞2则必须关闭C.装置的长导管主要是为了释放CO2并防止杂菌进入反应柱D.加入的反应液浓度不能过高以免酵母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18.B解析:固定化酵母在无菌条件下能延长使用时间,若感染了杂茵,一些杂茵能产生一些对酵母菌有害的代谢产物。装置中的长导管既能释放酵母茵发酵产生的C02,又能防止杂菌进入反应柱。若加入的反应液浓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渗透失水死亡。加入反应液后,活塞应关闭,防止杂茵进入,活塞2应打开,使发酵产物流出。二、非选择题(共60分)19.(2008年广东11分)生产中使用的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同学正在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⑴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及等因素。⑵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两种试剂各与何种物质反应生色?检测的是底物还是产物?⑶假设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绘图反映实验结果。温度/℃102030405060708090100普通淀粉酶相对活性/%62543678365222O0耐热淀粉酶相对活性/%6152548769210098826519.(共11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⑴pH、酶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任选3个,每空1分)⑵碘液与淀粉反应生色(1分),检测的是底物(1分);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反应生色(1分),检测的是产物(1分)⑶正确绘图略(2分,每条曲线1分),指明曲线(1分),正确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数值及单位(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酶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考查考生对实验中各种检测方法相关原理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运用图表正确表现实验结果的能力。本实验的研究课题是“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显然在此实验中的自变量就是不同的温度条件,因变量就是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通常可以通过产物的生成或底物的分解来观察和检测。此外,实验中还会存在许多变量,对实验会产生间接影响,如pH、酶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等,这些均是无关变量,所以第一小题主要是回答这些影响实验的主要无关变量。但回答时的表述必须科学规范,如酶(底物、产物)的浓度不能用酶(底物、产物)的数量或多少代替,当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内容也不应作为回答的内容。第二小题关键在于依题逐一回答,不要遗漏。第三小题是依据实验结果,把相关的数据直接描点连线成图就可以了,但在绘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纵、横坐标的内容和数量一定要标注,其中横坐标一定是自变量,纵坐标一定是因变量。②连贯的内容不
本文标题: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单元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4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