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案课时1苏教版
1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案课时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重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和分馏、层析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过滤、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知识回顾】1、过滤:过滤是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时所需玻璃仪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时要求:“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晶:通过蒸发溶剂、降温等方法,使固态溶质从其水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如:_______________;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如:_________________。重结晶:使结晶所得晶体,重新溶解制得热的饱和溶液,再冷却结晶的分离方法。3、粗盐的提纯:(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在分离混合物时,往往不仅仅使用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步骤:(1)溶解(2)过滤(3)蒸发在以上步骤中,多次用到玻璃棒,请说明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前练习】1.为了除去KCl固体中少量MgSO4和CaCl2杂质,须进行下列六项操作,正确的次序是①加水溶解;②加热蒸发得到晶体;③加入过量BaCl2溶液;④加入过量盐酸;⑤加入过量K2CO3;⑥过滤。()A.①⑤③⑥④②B.①⑤③④⑥②C.①③④⑥⑤②D.①③⑤⑥④②2.欲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2+、Mg2+、SO42—,下列加入试剂的顺序中正确的是()ABaNO32、KOH、K2CO3、HNO3B.K2CO3、BaNO32、KOH、HNO3CKOH、K2CO3、BaNO32、HNO3D.BaNO32、K2CO3、KOH、HNO3【教学过程与内容】:〖引言〗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无论是自然界存在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混合物。化学家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时,首先需要将被研究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2来并加以提纯。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结晶(重结晶)〖思考〗由我们熟悉的“过滤”和“结晶”两种分离方法所适用的范围,说明应根据什么来选择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交流与讨论〗(1)已知粗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又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酸,碳酸钡难溶于水,但可溶于盐酸。请设计实验方案,从粗盐中提纯氯化钠。(2)现有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固体混合物50g,其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0%,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见课本P17)〖归纳与总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的性质差异。过滤、结晶就是常用的分离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操作时,常常几种分离方法交替使用。〖观察与思考〗向3mL溴水中加入1mL四氯化碳(CCl4)或苯或汽油,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分析“性质差异”:①CCl4与H2O互不相溶②溴易溶于CCl4而难溶于水2、萃取和分液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中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萃取剂的选择:①萃取剂与原溶剂要互不相溶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③萃取剂与原溶剂、溶质要互不反应。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的方法。分液漏斗的使用:〖观察与思考〗课本P18某些地区的自来水中含有Fe2+,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少量的纯净的水?交流与讨论:①方法1:用化学方法除去Fe2+。3②方法2:加热水,使之汽化,后冷凝。思考: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分析选择方法。分析“性质差异”:对几种液体的混合物,将液体加热时,沸点低的先气化,沸点高的后气化,因而,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使之汽化,再冷凝”的方法,来分离物质。3、蒸馏(1)定义:将液态物质加热至沸点,使之气化,然后将蒸气重新冷凝为液体的操作过程。(2)适用: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也可除去水等液体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如:制蒸馏水;石油的炼制。(3)分馏:略(4)仪器:略〖拓展视野〗书P18四、层析1:层析: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被吸附性能的不同,将溶解在某溶剂中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2:适用于:微量物质的分离。〖小资料〗纸层析法最初由植物学家发现并用来分离色素。收集各种绿叶,撕碎,放在研钵中,加入适量酒精,研磨,直到溶液呈深绿色。用毛细玻璃管在滤纸的一端点一滴绿色溶液,晾干,再在同一点上点一滴绿液制成一个小的浓缩点。将滤纸条悬挂在大试管中,使有浓缩点的一端浸入溶剂中,且浓缩点位于液面以上。色层显示是:叶黄素的橙色带在上,叶绿素的绿色带在下。若用其它适当溶剂,可使叶红素(胡萝卜素)的色层在二者之间显现出来。【小结】: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溶解性、沸点、被吸附性能及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可以选用过滤和结晶、蒸馏(或分馏)、纸上层析、萃取和分液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分离提纯方法适用范围实例过滤固体与液体不互溶的混合物粗盐的提纯结晶与重结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包括蒸发溶剂结晶和降温结晶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蒸馏(分馏)①难挥发的固体杂质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②互溶液体沸点有明显差异蒸馏水、CCl4(沸点76.75℃)和甲苯(沸点110.6℃)混合物的分离层析被吸附性能不同的物质的分离红、蓝墨水混合物中的不同色4素的分离分液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混合物CCl4和水的分离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利用CCl4从溴水中萃取溴练习1:课本P24练习与实践1练习2:课课练P11例题【课堂练习】1、通过加水溶解、过滤、蒸发可以分离的固体混合物是()A.硝酸钾、食盐B铜粉、硫酸铜C氢氧化铜、氢氧化铁D.氯化钾、氯化银2.下列各组物质仅用蒸馏水不能..鉴别的是()A.汽油、酒精、硝基苯(不溶于水的液体,ρ>1g·cm-3)B.食盐、烧碱、硝酸铵C.蔗糖、硫酸铜粉末、碳酸钙粉末D.氧化铜、二氧化锰、活性炭3.下列各组仪器:①漏斗;②容量瓶;③滴定管;④分液漏斗;⑤天平;⑥量筒;⑦胶头滴管;⑧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A.①③⑦B.②⑥⑦C.①④⑧D.④⑥⑧4.下列实验操作:①过滤②分液③萃取④蒸馏⑤分馏。不能用于分离相互混溶的溶液的是()A③和④B.①和②C③、④和⑤D.①、②和③5.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过滤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混合物B.用结晶法提纯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的KNO3C.用蒸馏法分离乙醇和苯酚(沸点为182℃)的混合物D.用加热法分离碘(受热易升华)和氯化钠的混合物6.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A.蒸馏(分馏)B.盐析C.过滤D.重结晶E.升华F.渗析G.加热分解。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一种方法最合适?(把选用的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2)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Cl-离子()(3)除去固体碘中混有的砂子()(4)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7.下列各组仪器:①漏斗;②容量瓶;③滴定管;④分液漏斗;⑤天平;⑥量筒;⑦胶头滴管;⑧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5A.①③⑦B.②⑥⑦C.①④⑧D.④⑥⑧8.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括号内为杂质)()选项待提纯的物质选用的试剂操作方法ANaCl(Na2CO3)盐酸蒸发结晶BCO2(CO)O2点燃CFe(Zn)稀硫酸过滤DCO2(HCl)NaOH溶液洗气9.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SO2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的少量O2C.用新制的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10.右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1)洗气:除去CO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放;(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放;(3)集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时,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若收集比空气重的气体,则气体从端通入。若用排水法收集O2时,瓶内应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人。(4)贮气: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端通人。(5)量气:若要测定实验室制得的少量O2的体积,则应在瓶内先装满水,再将O2从端通入。11.表中所列欲进行分离的混合物,在甲组中选出所用的试剂、乙组中选出所用的主要方法,将其序号填入表中相应栏中。甲组:①水②氢氧化钠溶液③汽油④食盐⑤正丁醇(一种有机溶剂)乙组:A结晶B蒸馏C萃取D分液E盐析F渗析G纸上层析编号混合物试剂序号方法序号1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2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3碘化钾和碘的混合液4淀粉和食盐的固体混合物5少量石蕊和酚酞的混合液
本文标题: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案课时1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5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