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七中国现代化进程
1专题七中国现代化进程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后影响至美洲、亚洲等地区。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fromwhin),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fromwithout),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如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中国。说明: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1、起步(1840—1911年)⑴历史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⑵表现:(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2)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⑶特点:①中国经济近代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愿的;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③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④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⑷局限性: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不敢触及。⑸积极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2、局部工业化(1912—1949年)⑴背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工业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之一。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帝国主义掠夺、封建主义阻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萎缩。⑵表现: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也发展迅速。⑶特点:①担任近代化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②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③突出特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和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2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较慢,各部门发展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并受排挤,难以独立发展。3、全面工业化(1949年以来)⑴背景: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经济向信息化、多极化方向发展。②从两极格局到当前一超多强。③中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⑵发展状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等措施,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在工矿企业,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最高水平。“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提前完成,成就突出。主要的成就:鞍山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新建兰新、包兰铁路;包头、武汉钢铁厂;大庆、大港和胜利油田。文革十年: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昆、湘黔铁路,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大桥。特点:①学习苏联模式,通过“一五”计划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市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全面对外开放;全球化: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⑶阶段特征:1949年到1977年,通过学习苏联模式,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成就与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流。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变。2001年加入WTO,标志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民主是目标,法制是保障。(1)外交机构近代化——总理衙门的设立。(2)开始起步——从专制到“民主”①戊戌变法:早期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②20世纪初,清政府自上而下实行“新政”。③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历程中重大的历史事件。④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3)曲折发展(民国时期):袁世凯独裁复辟、北洋政府镇压革命、南京国民政府一党专政。(4)重大发展(建国前后)①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依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七大”提出废除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②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③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④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等民主制度。(5)严重破坏(1957~1976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6)重要发展(1978年以来):平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社3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三、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第二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第三次:新文化、五四运动,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社会稳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民主、健全法制,解决“三农”问题,处理好城乡发展矛盾是加快现代化进程重要保障。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近代化的含义、1840—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中国近代化的启示。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合归纳相关知识,分析阶段特征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4三、情感目标1、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豪情壮志。教学重点1840──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教学难点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中国近代化的启示。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具自制课件教学过程导入:阅读下表关于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由此导入近代化的概念。经济政治人本身传统社会自然经济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臣民近代社会商品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公民讲授复习课: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5(一)起步阶段(1840─1895)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具体表现: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具体表现: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具体表现: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6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三、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教师提出思考题:结合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点: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
本文标题:专题七中国现代化进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5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