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专题三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专题三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第一讲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学会积累与梳理是学生的发展要求,但是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底子薄弱,或者边学边忘,学过的东西运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等等。我们这个专题围绕积累和梳理的重要性以及积累和梳理的特征展开讨论。我们将讨论这么几个问题:1、学生语文营养不良与积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语文学习需要积累什么?3、怎样能提高积累的有效性?4、什么是梳理?应该怎样进行梳理?5、梳理与积累具有怎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学生语文营养不良与积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巢老师,程老师,我们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讨论要活动,学生要发言的时候词语贫乏,找不到一个词语或第二个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话语,或者是找不到话题,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成语典故不会用,或者是错用等等。这些情况应该说是他们语文“营养不良”。它和积累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巢宗祺:其实讲起来,这么一听,大家都明白,首先他肚子里没货或货太少。你要开个铺子,你要经营的话货源要充足,他现在货源不充足。我们讨论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好的时候,打了个比方是营养不良。很显然营养不良就是积累少。这跟过去一个时期我们追求语文科学化进程中有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有关系。觉得他们学了一部分的词语,学了一些规则,语法规则语用规则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有了这些词语再加上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很准确地表达。其实这个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条学的道路是不对的,还有是不是学了后就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也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营养不良”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前面我们也谈到有学生向老师讨秘方,怎么样写作文,我别的都学的很好啊,就是作文不行,有没有什么诀窍?什么公式?实际上根本上的问题就是积累得不好。在语文积累当中,首先还是原始的材料,就是原始的语篇,最经典的诗文,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打个比方说这是“绿色食物”。提炼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它可能也是种积累。学那么多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是维生素,是补药。它实际上可能还会造成某种程度上营养不良。首先要注重积累原始语言材料,然后是在这基础上的梳理。我就是这样的看法。程洪:在中学里面特别是高中,我一直在想这样的几个问题。大家都在说语文水平素养在下降,到底是什么问题?第一个可能是长期性问题,到了高中我应该到这个水平了,其实不是。小学初中阶段就没有积累好。我经常和学生开玩笑,童子功没有练好。到了高三了,他可能很多中国字还不会读,不会写。他很可能很多成语不会读不会写。你要帮他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这个成语他都没有听过,都有这个问题。甚至一些语病他也判断不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个是积累的长期性和到了最后要成绩的语文的急功近利的问题。第二个可能积累有一个课内和课外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好像觉得上好语文课就应该提高成绩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其它专题肯定也要讨论到这个话题,语文学习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我们不能把积累盯着教材要求或几篇课文来积累语文能力,这个肯定积累不了的。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是教学要求和学生自主的要求,它可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讲的我都听懂了,考试的我都会做了。考得不差甚至是高分。其实他们的语文素养还是不高。这个自主性和课堂表现可能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学生你要他去完成教学要求的作文根本写不了,但你看他的博客却写得很好。那么这个评价积累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对积累的认识是不是限定的面太狭隘了?主持人:我教给你的你要会。程洪:对。刚刚讲的是自主的要求,我们现在很可悲的是作文写时找不到话题,高三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把素材库印好了给学生,学生也提出来:我哪有时间整天去看报上网?这也对。现在中学面临的这么一个应试教育,他是没有时间。主持人:他被题目淹没了。程洪:对。多种原因让他真的是无法积累。有的可能是老师要求的偏差,还有的是这样的教学要求以后,他的积累真的是越来越少。中学老师普遍都感觉到现在学生语文的水平怎么越来越差?就这么一个感觉。主持人:一线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多,有这种非常明显的感觉。我们的学生他们自己恐怕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平时我也听到不少的学生谈到语文功底好像不好,自我感觉语文底子也不厚,语文也没有学好。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可能有高中阶段的“亏空”问题,更可能是小学、初中阶段长期欠缺造成的。就像刚刚程老师所说的,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么一段话:“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还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这是形成他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那么既然积累需要长期的、不断的、不停的,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下面我们就讨论第二个问题:语文学习到底需要积累什么?刚刚我们巢老师已经谈到,首先要有原材料,但不仅仅是原材料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请我们的两位专家来谈一谈。巢宗祺:语言积累,每个人头脑中有“语言库”、“数据库”,用时提取。怎么提取?后面可能还会讨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首先一定要有“库”,所以积累第一个要考虑原材料积累,字、词、句、篇。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方式:学外语要背单词,那么我们学语文也要背词汇表。这一点我们学习母语不是这样做的,是通过诵读、阅读,还有运用。主持人:平时的运用。巢宗祺:对。比如阅读的时候可能是潜移默化地,我就吸收到了一些词语。我们有意识的积累就是诵读、背诵,使其装到头脑里面,整个篇章,包括字、词、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好的,我怕忘了,就用本子把自己觉得对将来有用的摘抄下来,我喜欢的写下来。这是个“语言库”素材的问题。第二,我觉得也重要,其实我们在讲语言运用的规律,有的时候我们讲理论知识,讲概念的东西,是讲道理。这个当然要讲,我觉得对学生更有用的更有效的可能是一些语言运用的典型案例。哪些例子?学校里经常流传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怎么反复修改最后形成的,贾岛的“推”好还是“敲”好,就是这样的正面的一些案例。改得好的,它怎么去炼字、去推敲、去锤炼,是这样的一些案例。还有一些是典型的、用错的、用的不好的案例。这个例子可能对你有启发,会说错的,要把它改正过来。这就是案例的积累。主持人:比如说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成语“美仑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错误的频率很高。巢宗祺:有时候用错的很多人还不懂,还有个经常用错的“趋之若鹜”。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趋之若鹜”是什么意思,把它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这样的案例将来对学生的使用会有启发。其它的语言运用知识的积累有人称为“知性的”知识,这些还是需要的。主持人:先掌握一些规律方法的积累。巢宗祺:方法的积累,思想的积累。还有的时候可能自己的头脑里生不出一些想法。读了别人的一些想法,他用这样的方法考虑问题,对我有启发,我们考虑问题是不是要换个角度。这是思想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这么一个生活的事例,它普通但是里面蕴含道理对人的成长会有很多的启示。很功利地讲,成为我的写作的素材,对我成长而言,可以提醒我、激励我。这个生活经验从一个方面来讲,对于人的成长是有作用的,用在写作上,它又是一个写作的素材。主持人:中学生的年纪比较小,他要对世界有比较的深刻的认识,他的所谓精神的成长。你去看小说,了解社会外面的人和事,通过别人的经验来补充自己的。巢宗祺:对。程洪:只有靠阅读去解决。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有意识去引导。但是我觉得有些时候积累的这些东西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知识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个是老师可以传授的。还有可能就是刚刚巢老师说的生活的感悟等等。这些间接的经验,这个是需要你自己用头脑去感悟的东西。这些东西老师是不能传授的,但是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我想老师可能真正在这方面去引导学生,学生对这个还是感兴趣的,他也想知道成人的眼光、成人的视野。不排斥有一部分学生想我可能就是做卷子。但是从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还是想听老师你对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你对事件的评价,你对作品的一种印象。他乐意跟你讨论。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刚刚讲的这个背诵、记笔记、做题这种积累。学生他愿意,是他本人要求要做的,很有可能是他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他个人的能力会更高了。老师可能在这方面还要去引导他。我个人感觉老师的阅读,包括现在很多的视频资料的阅读,老师要往哪个方向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老师自己不去阅读、不看报、不交流,估计他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巢宗祺:我也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到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要到生活阅历丰富的人那里去学习,去吸取更多的营养。当然我们这个年纪也要和年轻人进行沟通,了解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的时候我们会去数落他“现在的年轻人怎样怎样”,我们也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有时候我通过和他们沟通发现他们的看法,也是种思想的积累。不完全是单向的,可能是多方面的。主持人:到底要积累什么?就积累的对象而言,就我们刚刚讲的那么多。归纳起来可能有两类:一类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比较显性。比如说要积累一些语言的材料,词语,一些语言运用的案例。比如说句子的表达,一些文章。这些材料的积累是最基本的,最显性的,是形成自己语言库的这些东西。让学生不断地积累而且在运用中去积累,比如说听、说、读、写。各类语言活动、语文活动中去积累一些正面的反面的案例。另外一方面,刚才二位提到的,思想也有积累,生活的经验也有积累,甚至于这种情感的体验,包括一些方法等等。这些都是隐性的。可能我们同学很难认识到这也是需要积累的。好像这个东西我拿不住抓不住,无法放到我篮子里的。这是一种隐性的,可能我们老师也未必意识到,这也是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去积累的。所以我们谈到积累什么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提醒大家,这些东西都是积累。而且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反复的过程。比如巢老师刚刚讲的一些词语的积累,小时候刚刚懂事,刚刚会说话的孩子说什么是“勇敢”的例子,刚开始“勇敢”的含义是“打针不哭”。后来长大后,经历更多了,他的理解就更丰富更深刻了。巢宗祺:开始的时候他知道这个词,也听说了这个词的用法,可能是第一次获得了这个词的积累。我们过去在教学中很可能是这样分开了操作。一个是记住单词,然后去背词语解释,再告诉你它的用法,这个词可以用做谓语,用做定语,这个是语法。后面还要加上语用义,它是什么色彩的。这样把它分解以后,老师感到教得比较扎实。但是,一个孩子学习这些词的过程可能不是这样的过程。刚刚讲的那个给我很有启发的语言学习的小故事,你问孩子什么叫“勇敢”,他认为就是“打针不哭”。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就是他在打针的时候父母在鼓励他“某某乖,不哭啊,打针不哭啊,勇敢。”那么他知道了这个词。第二它的词义也知道,什么叫勇敢?就是打针不哭。而且这个词的语法意义也知道了,它在这里是做谓语的。当然他不能解释出现在什么位置上,跟在哪个词后面或在哪个词的前面。大体对它的语法意义也有所领会了。还有一个是语用义。他知道是个好字眼儿,是表扬他,鼓励他的。如果我们拿术语来说是褒义词。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语用义跟其他方面的意义他一次就知道了。随着他的生活经历丰富起来,会发现原来勇敢不光是打针不哭,还可能有更多更丰富的意义。词义是不断积累的,是不断丰富的。其实不光孩子,任何人学习那些词,都不是靠背词典上的条目来学会的,这是积累的途径,意义。程洪:学生实际在学习过程中间,学文本过程中间去接触词义。生活实践中我们怎么学会用这个词,我们其实不太重视这个东西。巢宗祺:把母语当作外语,用一个文学上的说法,叫“陌生化”。本来是一个熟悉的词,他把它“陌生化”,当作外语学习来完成,来背。主持人:把母语当外语教学。程洪:本来他知道这个词,只是没法做一个精确的表述
本文标题:专题三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5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