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经典资料 >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参赛人员信息姓名孙其萍学校江苏省江都市吴桥小学联系地址江苏省江都市吴桥小学邮政编码225222注:案例见第二页2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课前准备】制作课件(百度搜索)(百度搜索)=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fmq=&pv=&ic=0&z=0&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word=%B2%F5%CD%BC%C6%AC&s=0#pn=21【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观察板书的课题,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蝉煽动翅膀打招呼,黄雀鸣叫)(课题中有三个字带虫旁),可见这故事和两种昆虫有关,这题目是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成语还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吗?补充(黄雀在后),看来这小故事中还涉及到——黄雀这一动物,八个字的成语能将成语的意思说得更明白更形象,课前你们都搜集了哪些八字成语呢?我们来交流交流。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出示系列八字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二、学习课文1.请大家找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故事?找好读读,试着用出示的语句讲述这个故事,弄清这三个小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2.生讲述交流,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小结:抓住关键语句就能复述好一个小故事。)4.这个故事汉代刘向是这样表述的(出示文言文《螳螂捕蝉》)(百度搜索)(百度搜索)=55&cid=115.生先自由读,师范读。你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说说这文言文的意思吗?(小结,你看,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文言文就是一个好方法,同时,看着文言文也能复述这个小故事。)6.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题的相关练习。7.再读揭示中心的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是怎么说的?3.这三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是真的吗?在文中这小故事到底发挥了怎样的大作用?(生自由读少年给吴王讲故事,品位词句体会少年的机智)4少年仅仅是在讲故事吗?到底要告诉吴王什么?你能找出这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大道理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课件出示这句话。“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抓住感叹号指导朗读,理清思路。5.合作填表,弄清“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1、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蝉蝉2、3、螳螂4、5、黄雀6、7、吴王8、9、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吴王明白了少年的意思了吗?从哪儿看出?(恍然大悟)读好吴王的话。(出示吴王的话)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现在你能把上表中的空白行填好吗?(设计意图: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学深了学生对“不能课7.大臣们难道不知道这道理吗?(生找出大臣们的话,课件出示,品读)8.大臣们的观点和最终吴王从少年那里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意见,还对大臣们下了死命令呢?9.这少年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在死命令之后让吴王回心转意呢?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相机板书:大臣力劝少年智劝(设计意图: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三、拓展升华51.你学到现在一定有很多感受,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少年又是什么样的人?(对人物的认识要从多反面全面了解,下节课你会了解更全面)2.吴王可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之人,他已经在众臣面前下了死命令,第二天早朝,面对众臣,他该如何自圆其说?请为吴王设计一篇早朝稿。(课件出示作业要求)设计感言:《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教师在这节课在教学设计和环节的安排上打破了常规,有独具匠心之处,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的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复述、朗读、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螳螂捕蝉的故事也就不再停留在一开始的表面认识上了,而是能够联系吴王要攻打楚国这件事,分析其利弊,并能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少年的智勇双全。在教学的巩固练习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总结课文,这实际上又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要从多角度看问题。课后的拓展练习也可以认为是这节课的另一创新之处,教师将简单的复述课文,稍加变化,以故事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以续编故事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以吴王自述的方式,提高了对学生复述的要求。〔评析:作为小〔评析: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一、教学反思“丑媳妇”也能自信见“公婆”——2010年省“蓝天杯”小语会课有感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轰轰烈烈的推进,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三尺讲台前的教6者迷惘了,当前到底要求我们的“教书匠”们充当怎样的角色?如何上好以往那公开教学最不愿意展示的如“丑媳妇”般的第一课时?关键词:第一课时,自学,扎实、真实、有趣、有质新课标刚执行的一个阶段里,语文课堂繁花似锦,许多课堂醉心“人文”,使得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让人琢磨不透。在此背景下,苏教版语文主编张庆先生提出“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其实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烟花三月,全省精英汇聚扬州进行了江苏省第六届“蓝天杯”小语会课活动,执教内容均为第一课时。作为参赛者之一,我目睹了此次大赛的许多课堂,感觉有些教者在落实此八字方针时,有些矫枉过正,很多课没有第一课时的“味道”,具体体现在课时划分不明,教学方法缺乏情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文本解读肤浅,流于文字表面等等。如何让“丑媳妇”也能坦然见“公婆”?笔者就本次赛课谈几点浅薄的认识:一、课堂内外,积累须扎实有效中华民族的语文以她博大的胸怀,优秀的文化传承于世。新课程理念下更是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大量积累。当学生储备较多知识时,在交流上就会显得更为活跃。这时,课前交流积累的初衷不应只是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孩子海阔天空的展示,而应较好地与课堂链接。当学生的思维沉浸在积累上时,因时间关系而被老师强迫地转向课堂,岂不大煞风景。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专心地学习。笔者这次参赛执教的是《螳螂捕蝉》第一课时,当学生被他们的老师带到大大的汇报厅的时候,他们的紧张惶恐不安是那么强烈,此时我便和他们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课前游戏:成语接龙。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积累,所以此时的游戏便活跃非凡,那么多八字成语脱口而出,为课堂中的八字成语教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成功地与课堂进行了一个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具的链接。因为我巧妙地导入:“螳螂捕蝉不仅仅是个有意思的寓言故事,还是个成语,它还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那就是——”生自然接上“黄雀在后”,“今天老师作为你们的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八字成语要送给你们的积累宝库,作为见面的礼物,这些成语在你们学完本课时就知道有好多能为你服务哦,愿意接受吗?”生热情高涨,愉快地开始读八字成语了。从课外到课内,链接自然,积累也实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当学生在如数家珍汇报自己的积累时,如果老师能走上前台,作为组织者引导交流,作为参与者发表自己的积累,岂不是更容易调动学生的7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真正落实了师生共学,教学相长,还能因势利导,避免课前积累成了几个优生的舞台的教学尴尬。二、强化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其投注的精力也是惊人的,因此,一些简单的任务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通过预习来自学完成,笔者介绍了中国汉字的构成规律后,便放手让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去自学记忆生字,通过工具书查阅预习中不理解的字词,自己熟读课文,将疑难问题或是思考写在书上留待课堂发问,这样上第一教时的时候你会感觉轻松异常,且学生的质疑也是活跃万分!笔者每教一课新课,学生都知道我的预习要求: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用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自学记忆生字词;读课文三遍,尽量做到正确、流利、通顺,如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更佳;写下自己预习中的思考或难题;有条件的(农村学生网络还不普遍)可以搜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于是我的第一教时可以上成检测、答疑课!还以《螳螂捕蝉》为例,笔者在板书课题时有意将题目中的三个“虫”旁用彩色粉笔书写,在生读题后问:“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板书的课题,有什么发现?”生立即说题中有三个字带“虫”字旁,它们都是形声字,看来题目和两种昆虫有关……未费口舌,生字就认识记住了。我接着说:“课前大家做了充分预习的举手,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斗志昂扬,“这个寓言故事的六要素你知道吗?”简单的检测,已经让学生对故事的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课件再出示两行词语,一行是生字难字,一行是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于是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再读中纠正,扎扎实实地读准了所有字词,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开火车指读课文。很多人担心这样的赛课是否太简
本文标题:《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7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