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卷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卷5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状况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模式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趋势的不同回答2.承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的观点()A.是一切哲学的观点B.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C.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D.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是()A.世界观和人生观B.唯物论和辩证法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认识论和真理观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感性认识B.意识的能动性C.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6.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根源性是()A.一切哲学派别的共性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C.唯心主义哲学的共性D.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前提7.“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A.都是正确的B.前者正确,后者错误C.前者错误,后者正确D.都是错误的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承认联系与承认孤立的对立B.承认发展与承认静止的对立C.承认全面与承认片面的对立D.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9.认识的本质是()A.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摹写B.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在头脑中对客体的重构D.主体对客体的创造10.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B.否定世界的统一性C.坚持世界不可知性D.坚持世界可知性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生产关系B.地理环境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12.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和人的关系B.人和物的关系C.物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13.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主要是看()A.劳动者的技能状况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状况D.运输设备的状况14.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A.科学技术B.经济管理C.劳动者D.生产资料15.在下列社会心理中,最稳定的是()A.阶级心理B.阶层心理C.团体心理D.民族心理1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好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则17.“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18.“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所说的“真正的哲学”是指()A.唯物主义哲学B.产生于一切时代的哲学C.唯心主义哲学D.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哲学19.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指()A.对立和统一B.运动和静止C.肯定和否定D.量变和质变20.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统治者的主观意志B.人们的普遍愿望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D.其他国家的影响21.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国家政权B.法律制度C.物质文明D.军队警察2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包含的哲理是()A.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B.没有质量就没有量变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24.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学校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装订线——————————A.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D.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25.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发展史B.精神文明发展史C.国家政权发展史D.阶级斗争发展史26.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D.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是无限的27.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A.人之初,性本善B.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8.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A.选择的自主性B.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的改造C.随心所欲,为所欲为D.摆脱必然性而独立29.人生观的核心是关于()A.人生理想的观点B.人生目的的观点C.人生态度的观点D.人生意义的观点30.人的价值实现的途径是()A.努力学习书本知识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C.不断改选自己的世界观D.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请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少选、多选,该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为()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E.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不同于其他哲学,就在于它实现了()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B.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统一3.下列观点中,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B.乐极生悲,苦尽甘来C.因材施教,因人而异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E.因时制宜,因地制宜4.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人脑是可以认识的C.思维是可以模拟的D.人类的思维将进一步发展为机器的思维E.随着机器人的发展,会产生出比人类更高的思维5.下列观点中,表明时间一维性的有()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B.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一寸光阳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E.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6.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A.空气污染严重B.世界性水源危机C.臭氧层变薄D.森林惨遭毁灭和物种减少E.地球的生物圈已经不复存在7.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A.社会人口结构B.社会消费结构C.社会经济结构D.社会政治结构E.社会意识结构8.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后者不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B.前者是某一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部分质变C.前者的发动者是被统治阶级,后者的发动者是统治阶级D.前者一般都是暴力的形式,后者一般是非暴力的形式E.前者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9.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明()A.真理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B.真理具有普遍性,价值具有特殊性C.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因素D.真理是主体认识与客体实在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E.真理的追求以价值为目的,价值的实现以真理为条件1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人权的观点有()A.人权即人的基本权利B.人权是抽象的C.人权是具体的D.人权就是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E.在阶级社会里,人权是有阶级性的三、辩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共6题,任选作5题,6题全部作答,第6题的答卷无效。每小题4分,共20分)1.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4.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5.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6.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四、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正确,论理充分。共2题,任选作1题,两题全部作答,第2题的答卷无效。10分。)材料题(一)材料1:“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一种政治上层建筑成为严重束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桎梏时,推翻旧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革命则是新社会的催生婆。”材料2:“我们在改革开始时,对社会主义理解着重于物质文明,在80年代初提出精神文明,要求两手抓,现在认识到还应包括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健全,即政治文明,或者说是一种制度文明。”问题:1.结合社会发展动力的有关原理对材料1加以分析说明。(10分)2.结合教材第五章和第七章的有关内容对材料2加以分析说明。(14分)材料题(二)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由二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问题: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材料1的观点加以评析。(10分)2.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10分)五、论述题(要求论点正确,条理清晰,紧扣论题。共3题,任选作2题,3题全部作答,第3题的答卷无效。每小题10分,共20分)1.结合实际论述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2.论述道德的本质、特点和功能。联系实际阐明目前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3.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共20分)答案要点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B2.A3.C4.D5.B6.B7.A8.D9.B10.B11.C12.D13.B14.C15.D16.B17.B18.D19.D20.C21.A22.A23.C24.B25.A26.B27.D28.B29.D30.B二、多项选择题答案1.ABDE2.CDE3.CD4.BC5.ABE6.ABCDE7.CDE8.ABCDE9.ACE10.ACE三、辨析题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1)错误。(1分)(2)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歪曲反映。(2分)(3)客观存在与思想意识的关系。(2分)2、答案要点:(1)正确。(1分)(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和改造了的东西,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4分)3、答案要点:(1)错误。(1分)(2)革命的运动必须要有革命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要接受实践的检验。(2分)(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分)4、答案要点:(1)错误。(1分)(2)只有社会规律才会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2分)。(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2分)5、答案要点:(1)错误。(1分)(2)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4分)6、答案要点:(1)错误。(1分)(2)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2分)四、材料题答案要点材料题(一)答案要点:(1)料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卷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9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