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政治/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1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4.垄断可以消除竞争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1.如何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3.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4.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五、材料分析题(12分)材料一: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材料二: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么,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材料三: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请回答:上述材料中蕴含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该原理包括哪些内容?三、辨析题1错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正确。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3错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区别在于: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错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四、问答题1、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由于价值规律作用的滞后性,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2、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3、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了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4、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政府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五、材料分析题材料中蕴含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真理具有客观性,就是说真理是一种客观实在。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1.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是什么?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4.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五、材料分析题(12分)下面是一段描述西方经济危机的对话。一个煤矿工的儿子问妈妈说:“现在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答道:“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大量地炸毁炼铁高炉。美国毁掉92座,英国毁掉28座。1973年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单是伦敦一个城市,就有10万套新房空置而卖不出去,日本的电视机库存超过需求量的1倍以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特西里牛奶公司,把38000多加仑的牛奶倒入了臭水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量的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急剧下降,购买能力不断丧失,生活贫困。请回答: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其根源。三、辨析题1.错误。真理的客观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不等于客观实在。2.正确。(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3.正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错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全过程。四、问答题4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五、材料分析题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1.矛盾问题的精髓既是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也是正确处理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坚持反映论还是坚持先验论。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不受任何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4.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因此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1.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53.什么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它们有什么区别?4.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五、材料分析题(12分)材料1:股份公司按掌握股票多少来决定支配权力的大小。现代经济社会中控制一家股份公司一般需要股票总数的30-40%,有的只要5-10%。材料2:《时代》周刊估计,里根政府17名内阁成员中10名拥有200万美元以上家产,有3人家产在百万美元以上,只有4人的财产低于50万美元。材料3:在日本,被称为“下凡”(Amakudari,DescentfromHeaven)的退休政府高官到企业任职是日本大企业与政府保持密切的最主要渠道。据统计,日本每年大约有300-350人左右的高级官员退休后,出任企业高级管理者。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1)评金融寡头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方式。(2)评金融寡头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控制方式。三、辨析题1.命题正确。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9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