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上海中考语文考点及对策
四、议论文知识点和考点【知识点】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证明)•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2、议论文的分类:立论和驳论(论证方式)3、议论文的结构: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4、论证的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5、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一)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1、论点的引入:(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再提出论点(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2、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的判断句,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如:“……是……”;“我们要/应该……”【题型】1、归纳和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2、补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方法和步骤】1、注意论点的一般位置。1)看标题(论点式、论题式)2)看开头(不仅第一段,中心句)3)看结尾(扣中心,点中心)分论点:段落的首尾句(比较概念大小)例1:2006年《水的感悟》13题作者从“水”中得到的感悟是:(1)_;(2)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3)_;(4)_(9分)原文:③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水”中,却对它理解很少,甚至于常常忽略它的存在。水就像人的血液。它如此重要,却不显山露水,更不张扬狂妄。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方感其可贵;当人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又将其淡忘。可见,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④水,随流赋形,但它始终坚守个性。尽管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水并不是任意随人随物摆布的,一直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一旦外力无视它的个性,水就会表现出率性而为和我行我素的“自由”精神。当一盆水倒在地上,它就会随意而流;当江河被束缚过分,它就会冲破堤坝;当雨水自高天飘落,它就会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所以,水又是自由的,它在本质上并不是受制于人和物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答案: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3)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4)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每空抄写或概括意思不完整,2分;抄段首句,1分)例2:2003年《奥林匹克新格言》18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答案:奥林匹克新格言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结合标题、第一段段尾句)原文:①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程,人们会有很多感慨,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是怎样的?对此,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给我们作了近乎完美的描述,“更干净、更□□、更□□”。这一描述就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例3:2005年《为你打开一扇门》11题本文围绕文学展开论述,第③段主要论述了—;第④段主要论述了—原文:③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④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答案: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段首、段尾总括句)例3: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列说法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的道德修养需要从近处、低处开始。B.我们应当自卑、谦逊地出发,勇敢地奔向自信,最终超越可怕的平庸。C.站在高处不头晕,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D.自卑是修养,自卑是进取,自卑是境界。例4:本文的论点是下列表述中的(3分)A、谦虚诚然是一种美德。B、谦虚已经成了捆绑智者的绳索。C、让个体充分表现自我、展露才智,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民族。D、国粹式的谦虚并非真谦虚,其实质是提倡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否定。2、审查论题。明确文章论题→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例1:2002年《读书·养气·写作》14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思路1(考点):中心论点2:看标题:三(几)概念,论点应该是三者之间的关系3:看首尾段、句,联系标题答案:读书可以养气,养气有利于写作。(或: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全文结尾句)3、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看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4、注意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如“可见”“由此可知”“我认为”“因此”“这个道理”“应该、应当”“我们要”“依我之见”等)5、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领所述的关系)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二)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②道理论据2、论据的作用: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过程中的某一论述【题型】1、概括论据技巧:必须包含两要素:人物+事情(+时间、地点、环境、结果)2、补充论据技巧:(1)基本要求: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2)格式:人物(谁)+事例(怎么做+结果怎么样)+简短评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3、论据还原(放回原文的什么位置及理由)4、论据的作用(举…的事例,阐明了…)5、论据的典型性、全面性例1:2002年15题第④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补论据分析)示例: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的淳朴、无邪,所以我学会了以心交心,与人为善。例2:2006年《水的感悟》14题请根据第③段作者的论述,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并简要分析。(原文:③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思路1(考点):给分论点补充论据+分析2:分论点: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3:分析:围绕分论点并证明之。(技巧:看作者分析)例3:原文中本来还有如下一部分内容,你觉得它应该放在第几段中,理由是什么?《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归咎于他的“恃才傲物”。时至今日,仍有人因被领导或导师视为“不谦虚”而被打入冷宫,政治前途或学术前途,就这样被扼杀了。(《透视谦虚》)答案:第⑦段。这段文字分别举古代杨修和今日一些人因“不谦虚”而导致杀身之祸和政治学术前途被扼杀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第⑦段中作者“这时候的‘不谦虚’,已经成了伤人的武器”的论述。技巧:1、概括论据2、分析是否证明论点(3、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例4:本文的论点是。为证明论点,文中举了不少事例,如第③段就举了的例子;从论证严密性的角度看,原文中还应该有这方面的事例。(《贫穷与学问》)答案: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贫穷导致方仲永由少时天赋异常到最终“泯然众人”现代社会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做学问的必要性。例5:下列名人名言不适合作为第④段论据的一项是(2分)A.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B.有了朋友,生活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C.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D.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三)理清论证过程。1、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纵式: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2)横式: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题型】论证要严密、具有说服力。1、全文结构的划分2、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3、分析过渡句或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4、段落能否调换位置(A:古今中外B:逻辑、递进、转折、因果)(四)议论文的语言1、议论文语言风格——概括性强、严密周到。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2、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1)修饰语、限制语的运用。2)复句的运用。(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假设、转折)3)语序的安排。(逻辑关系)4)情感倾向的表达。(修辞、句式:对比、排比、反语、反问等)贫穷与学问①一个人要在学问上做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努力。其中对学问本身影响最大的当是个人的品德。关于道德对学问的重要性,许多大学者已经在道德标尺上为后学做出了表率。但我以为,德行之外,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贫穷乃学问之大敌。•②《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做学官期间,秀才孙明复,常因贫穷而乞讨,范仲淹观其乃才俊之士,对他的胸无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过当得知是贫穷使然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养”,让他能“安于为学”。十年后,孙明复不负众望,从一个秀才成长为一代大儒。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说:“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③“贫之为累亦大矣”,谁说不是呢?在古代,有多少聪敏之人因家境贫寒而导致学术“早夭”啊!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方仲永少时天赋异常,名扬乡里。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个悲剧——长大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作者认为是因为方仲永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进一步看,他为什么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呢?那是因为他家“世隶耕”,
本文标题:【上海中考语文复习】上海中考语文考点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0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