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教案】老王(沪教版)
1《老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4.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5.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情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笔法。教学课时:2预习作业:通读全文,以《老王其人》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要求有基于事实的评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梳理情节线索、分析老王的不幸与善良一、导入从飘雪引入,对我们来说梦幻的雪景,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一道难关。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可怜的人。(PPT展示《嫌》的话:那些被遗忘的人们。是啊,他们即使突然少了一个人,即使那个人突然消失,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被遗弃的人,就是即使死去,也不会有人关心。)二、板书课题这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比普通人更不幸。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什么促使她动笔去写这样一个普通的人。三、作者杨绛何许人也?(PPT展示)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1986年被西班牙国王授予阿方索十世勋章。四、轮流朗读课文。五、分析课文中老王的形象(学生讨论)21.请学生回答: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预期答案:不幸、可怜、善良、老实、木讷……归结为两个关键字:苦、善(PPT展示)(1)苦表现在哪些方面?提问:课后题二、1.预期答案:孤身一人,只有房子没有家,或者连房子都可能不是他的。老师解读:老王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从事业到家庭乃至生理都是失败者。而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3逐一解读:生活态度消极:“人老了,没用了”失群落伍:结合解放初社会主义改造;没人搭理:乘客不愿坐他的车老光棍,被人瞧不起:结合语境(关于失去一只眼睛的原因);但在这个loser身上,却有着十分纯朴的善良。4逐一解读:A、送冰“送冰的好似比他的前任大一倍,但价格相等。”这里有一个词“前任”,“前任”这个词给我们的感觉——很正规,大家是不是也这样觉得?大词小用,幽默感就出来了。“说他从来没有看透我们是个好欺负的主顾”从这句话中看出什么?——预期答案:作者一家对生活琐事不修边幅;老王的诚信与其他同行无奸不商形成对比。B、送默存上医院不要钱。课后题二、2、——预期答案:善良,报恩,质朴(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境遇判断不准确),纠结(把自己的性格投影到别人身上)。C、还有送老人,改装三轮车。关心顾客D、送鸡蛋和香油,印象最深刻。这段文字触目惊心,甚至说写得很残忍,不知同学们是否有同感?问:对这时的老王有哪些描写?肖像描写:“开门看见……镶嵌在门框里”“高,瘦”“他面色死灰……一层翳”“简直像棺材……一堆白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的镶嵌在门框里。像堆白骨。”的确很恐怖。——“镶嵌”的往往是没有生命的事物,是说老王即将走完人生。“面色死灰,象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了的僵尸,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对白骨”“直着脚,一脚一脚的下楼梯”问:作者在这里对老王的描绘带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预期答案:悲问:作者有没有用很多表示悲伤或者怜悯的词汇?预期答案:用了很多带有死亡气息的词汇。如直僵僵、白骨、死灰、棺材、僵尸、白骨、直着脚……因为死亡本身就足够令人悲伤,何况死亡已经预见到却又无法避免。问:这里对老王近乎残酷的描写体现了什么呢?预期答案:在临死前将最珍贵的东西给作者,凸显老王为人的纯朴和真诚。问:作者对老王的来访有什么反应?(看见老王病成这样)吃惊→(看见鸡蛋和香油)强笑→慌乱(害怕得糊涂)课后题二、3.5总结:老王是个很可怜也很善良的人,但作者几乎没有对这两点的直接叙述,而是通过关于老王的很多小事表现出来。这几件小事也有详略之分,作者把大量笔墨用在了老王临死前还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的事上。我想是因为在这件事上,老王的善和苦体现得最为透彻吧。作业:作者及其家人对老王如何?并做课后练习三。6第二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愧怍”的深刻内涵,体会杨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一、导语以《丙午丁未年纪事》中的片段,引出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作者在文革后写的一系列文章都带有点描绘“乌云的金边”的目的。在这个环境中,有对作者好的人,作者也对他们好。二、分析“愧疚的内涵,体会作品的深刻主题1、我们对老王怎样?——坐他的车,没有歧视他女儿还送他鱼肝油老王给他们家送冰,车费减半,但杨绛他们家没有减半。将自己降格为货帮助他度过难关,还有一次,老王送黙存去医院,不肯要钱,作者一定要给。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明作者和老王没有什么距离,表现了一种平等。“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这也说明了作者经常惦记着老王。还有两个地方。一是第16小节,“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细心?直接给他不就完了吗?本身就是块破布,需要那样小心的叠好吗?二是这篇文章是写于1984年的,而事情是发生在文革,最少有十几年过去了,作者为什么还记得这样的清晰?包括布的颜色和形态。——她小心的包好,说明她对老王的尊重,实际上她此时心里既感动,也难过,还有一些的不忍,所以她的动作很轻很慢。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能记得这样的清晰,是因为她常常想起老王,文章最后一段正是这样写:“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2、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会觉得愧疚呢?梳理课文让作者觉得愧疚的事有哪些?——作者觉得对他关心还不够有几个细节A、一直不知他住在哪里B、我用钱侮辱了老王C、明知老王最后一次来我们家已经是人生的最后一段了,却过了很久才过问他D、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杨绛借助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了自己希望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和对抗的关系,而是相互尊重、7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友好、相互关爱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呼唤人间这种善良的心灵和关爱的真情的回归,我想这可能是杨绛先生写《老王》的意图所在吧。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三、体会作者宽容、谈定的人格素养1、作者说自己是幸运的,她真的幸运吗?——不幸运文革中受到批斗、钱先生一条腿走不了路、生活拮据,连老王都怀疑我们没钱看病1、作者对这一切苦难是一种什么态度?——宽容、淡然说起“钱先生的腿“杨先生淡淡的一句话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和恬淡。如此深爱的两个人,怎么会不知道他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这只能是杨先生对苦难的隐忍。杨先生自嘲,对老王而言,当他拉不动货物的时候,好在还有一个人自愿把自己降格为“货”,我读出了社会的丑陋和杨先生天使般宽容的轻轻照耀。从女儿吃鱼肝油,跌落到连老王都怀疑她家没有钱治病,以致拿了钱却还总不大放心。按理说,两个“组织”之外的人,经常打交道,常常闲聊,老王对杨先生家应该了如指掌,那么,杨先生家生活拮据由此可见一斑。对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生活的困苦应该不是问题,最难忍受的莫过于尊严遭到侵犯,自由受到凌辱,学术遭受冻结!郑板桥曾有愤激之词——难得糊涂。为什么要糊涂,因为越是清醒的人,受到的伤害也越惨烈。东坡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屈原说,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因为清醒,他们承受了太多的精神风暴和思想分裂!由此看来,老王是无知无识的物质痛苦,而杨先生家却是异常清醒的精神炼狱。那么,谁是更深重的不幸者,谁的黑夜比白天多?而杨先生却要把自己界定为一个幸运的人,并且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那么,我在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什么,我更多看到的是杨先生的纯真,当然这种纯真是洞达人性的纯真,是经历了苦难之后真正的从容。所以,她才能如此看待自己的磨难,如此地肯定磨难中的那一些微薄的温暖和呼吸!越是在苦难中,越是在人性稀缺中,越要看到人性的美好和珍贵!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本色。
本文标题:【教案】老王(沪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2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