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六国论》导学案20111124王文征(学生版)
必修二导学案编号:09编制人:王文征审核人:吴俊达日期:2013年11月24日《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并能正确翻译全文。2.了解史论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3.理解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学法指导】1.对词语作分类归纳,理解并作积累。2.反复诵读,能背诵能默写,在诵读中加深理解。【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年27岁始发奋读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遂悉焚自己平常所写文字,闲户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成数千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包括10篇政论和史论。本文是其中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文字,因此一般选本改题为《六国论》。2.背景介绍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给加点字注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秦()抱薪.救火()邯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第一课时【研读文章】(一)研读第一、二段1.重点词语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盖.失强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今:有害;没有好处。3.词类活用不能独完.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必修二导学案编号:09编制人:王文征审核人:吴俊达日期:2013年11月24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二)研读第三段1.重要词语小则.获邑与.战胜而.得者固.不在战矣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此言得.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古今异义其实..百倍古: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思厥先祖父..古:今:父亲的父亲3.词类活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特殊句式举以予人()5.翻译句子(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译:(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三)问题探究1.第一段中提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2.第三段是对第一、二段中的哪句话进行论述的?3.作者用“秦以攻取之外所得”和“战胜所得”相比较,“诸侯赂秦所亡之地”与“战败而亡之地”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了什么结论?第二课时(一)研读第四段1.重要词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始.速.祸焉始.有远略诚.不得已至丹以.荆卿为.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洎.牧以.谗诛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2.古今异义必修二导学案编号:09编制人:王文征审核人:吴俊达日期:2013年11月24日可谓智力..孤危古:今: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刺客不行..古:今:不可以;没用,不会有用或有效。后秦击赵者再.古:今:表示又一次。3.词类活用义.不赂秦李牧连却.之4.特殊句式斯用兵之效也()赵尝五战于秦()洎牧以谗诛()5.翻译句子(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译:(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译:(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二)研读第五、六段1.重要词语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古今异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用作讲述的事情,凡有情节、头尾的皆称故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今:表示可能或能够3.词类活用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势弱于秦()5.翻译句子(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三)问题探究1.第四段是对第一、二段中的哪句话进行论述的?简要概括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2.第五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必修二导学案编号:09编制人:王文征审核人:吴俊达日期:2013年11月24日3.从第六段找出作者写作本文目的的句子。课后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9.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本文标题:《六国论》导学案20111124王文征(学生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0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