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_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材料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回应。该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但这条大走廊在中国西部和中亚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虽然这里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使整个经济带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文化的汇通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条捷径。(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谈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应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①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加强联系,互通有无,实现合作共赢。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从整体着眼,通过两端较发达国家带动“经济凹陷带”的崛起,实现共同繁荣。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经济凹陷带”国家和地区要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不断缩小差距,推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财力和条件。结合材料,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为什么我国现阶段工业能够反哺农业?(12分)高考示例(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国工业能够反哺农业(2)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到这个阶段,可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以前我国是农业支持工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财力和条件,因而能够实现工业反哺农业。(4)事物是变化发展,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人均GDP及财政收入的增长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能够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了阶段。高考示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考点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矛盾的概念二、矛盾的普遍性三、矛盾的特殊性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五、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六、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七、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高考考点(构成、引起)联系发展矛盾根本内容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总特征)实质和核心:(根本观点)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知识联系矛盾的概念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知识梳理(1)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①辩证矛盾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如“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②逻辑矛盾是思维上的既肯定又否定,如“每个同学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是三好学生”。(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知识梳理矛盾的概念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包括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知识梳理矛盾的概念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区别和联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区别联系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立、分离矛盾双方相互吸引、联结:依赖—互以对方存在为前提贯通—相互渗透、包含、转化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梳理[知识梳理]【矛盾的概念】区别:1、含义不同。2、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依存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转化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在统一中对立,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或“斗争”的倾向)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不能把“两点”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两点论”具有广泛的哲学意义,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去具体考察各自的两点是什么。知识明辨1.矛盾的存在是没有条件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矛盾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第二,矛盾的对立统一也是始终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没有对立。只有具备了对立与统一这两个方面才成其为矛盾。所以,矛盾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误区警示单项选择题:1.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③塞翁失马④刻舟求剑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A巩固强化2.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A巩固强化3.“贫穷而知足,不失为一种富有;富有而不知足,最终可能一无所有。”这一说法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C.贫富无常,变化不定D.贫穷和富有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别4.“和谐而又不失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A.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把握对立B.在矛盾激化时把握对立,在矛盾缓和时把握统一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坚持联系的客观性BA巩固强化多项选择题:5.下列对矛盾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有()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只存在于事物内部D.矛盾双方有时存在对立关系,有时存在统一关系6.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有()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物极必反C.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D.因材施教E.失败乃成功之母F.顾此失彼ABCEAB巩固强化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的哲理是()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地存在着D.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8.哲学上讲的斗争概念和阶级斗争中的斗争概念属于()关系A.一般与个别B.共性与个性C.抽象与具体D.整体和部分ACABC巩固强化一位专家曾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1)上述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2)运用(1)的观点说明我们如何才能把垃圾变为资源?答:(1)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我们要实现由“垃圾”向“资源”转化,必须进行解放思想,进行创新,从新的角度发现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并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实现废物不废、变废为宝。巩固强化矛盾的普遍性(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得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事事有矛盾)(1)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坚持二分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2.矛盾普遍性原理方法论知识梳理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前提。3.学习矛盾普遍性的积极意义补充:4.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人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盾,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方法论: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一致。决定知识梳理1.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每一事物和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矛盾。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或还没有察觉的矛盾,矛盾就不存在。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事事时时有矛盾,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来说,处于动态的较为激烈的矛盾,人们往往容易察觉,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时的矛盾,并不等于就没有矛盾,它需要人们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误区警示(1)矛盾具有客观性。人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盾,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2)因此,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来衡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3.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矛盾永远不能解决。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只在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4.矛盾越少越好误区警示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辨析题:(2003年广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注意:矛盾的产生与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高考示例答案:题中观点是错误的。(1)世界上任何事物、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种期望发展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2)承认矛盾的存在既不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我们就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社会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仅不能回避,更不能“消除”。(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反对那种以“和谐社会”为名行“遇到矛盾绕道走”之实的错误做法。
本文标题:_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0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