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课题《哈姆莱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2、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分析文章主旨2、注重读台词,理清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3、注重读、说、研、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教学重点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1877年开始到现,平均每十二天就有一篇或一部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真是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道不尽的哈姆莱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在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之一的《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英国谚语二、作家作品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被称为是“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人生经历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教学随记2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了历史剧《亨利四世》等9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中期:悲剧时期。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后期:传奇剧时期。一生共创作剧本37部。154首14行诗。莎士比亚艺术成就介绍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他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特别是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坛上的艺术珍品。四大悲剧是代表他最高成就的作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习惯上将本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3※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难怪英国有了这句谚语。虽然这话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但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三、生字词傀儡kuílěi觊觎jìyú吮舐shŭnshì害臊hàisào缔结dì厮守sī郁郁寡欢貂皮diāo四、剧情梗概《哈姆莱特》概况据专家考察,《哈姆莱特》是1600年以后莎士比亚在第二个时期创作的一个五幕剧,据说是根据观众的记录本出版的。《哈姆莱特》的素材来源于丹麦的一个历史史话,在原剧中,只有王子复仇一个单一的故事,而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对《哈姆莱特》的冲突和线索加以改变,安排了几重线索纠葛在一起。《哈姆莱特》第一幕主要是表现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就此揭示了悲剧的前因。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第三幕中哈姆莱特把鬼魂所讲的谋杀老王的情节编成戏演给新国王、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看。果然叔父没看完戏就愤然离开,两人都知道对方已经知道真相,对立的冲突暴露:哈姆莱特要报仇,而克劳狄斯要杀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还没有想到具体的复仇计划,克劳狄斯就安排了一系列计划,想借英王的手杀死哈姆莱特,被哈姆莱特识破,更对他的叔父怀有满腔仇恨。哈姆莱特进内宫见母亲时,路遇叔父克劳狄斯独自跪在神像前忏悔。这对身带佩剑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的好机会,他却开始犹豫。因为按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人在临死之前忏悔,无论他犯了什么罪行,灵魂也会得到宽恕和拯救。想到父亲因为没有进行临终忏悔就被叔父谋害,所以灵魂永远在地狱受煎熬;为了不让叔父的灵魂进天堂,哈姆莱特一时犹豫,放过了克劳狄斯,反而使叔父有机会谋害自己。第三幕中,哈姆莱特在宫内和母亲谈话。证实父亲是被叔父害死后,他不禁激动地谴责母亲,在母亲面前大发莱霆,哈姆莱特的母亲惊恐不已。哈姆莱特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躲在帷幕后的大臣波洛涅斯以为哈姆莱特要杀死王后,一时多事,大喊“救命”。被哈姆莱特当作其叔父误杀。由此剧本多了一条线索。哈姆莱特与叔父克劳狄斯之间有杀父之仇;到了第三幕结尾时,哈姆莱特又误杀了波洛涅斯,与其子莱欧提斯之间有了冤仇到了第四幕,这两个冤仇进一步发展。哈姆莱特识破叔父要借英王之手加害于自己的阴谋;而莱欧提斯听说父亲被杀害,因父亲被恋人杀死而发疯的妹妹奥菲莉娅又落4到河里淹死,令他非常痛苦。剧本中出现双重的仇恨纠缠在一起。第五幕中,两个仇恨的年轻人相互比剑,而真正的罪人克劳狄斯却在旁边观战。等到真相大白,身中毒剑的莱欧提斯临死前说出克劳狄斯的奸计,哈姆莱特终于杀死克劳狄斯,报了父仇。但他的母亲已无意中替他喝了毒药而死,哈姆莱特自己也与仇人同归于尽。整个悲剧在舞台上的一片悲哀中结束五、课文初步感悟1、节选课文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2、剧中人物及关系剧中人物地点丹麦宫廷人物哈姆莱特王子克劳狄斯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乔特鲁德王后波洛涅斯大臣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王子挚友奥斯里克大臣罗森格兰兹王子同学,背叛王子吉尔登斯吞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讨论人物关系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亲情爱情友情5六、课文探讨: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1: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问题2: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注意心理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实行毒计——实现复仇克劳狄斯哈姆莱特——雷欧提斯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4、动作化的语言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个性化的语言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名家评论“看到这些强烈的词句你怎样想?它们是这样出人意料,不是迟缓地吃力地一个跟着一个而来,而是流畅地大量地成千上万蜂拥而来,犹如泉水中涌出无数水泡,簇拥在一起,纷纭杂沓,层出不穷,使人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扩展,也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法·泰纳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特点1、语言形式丰富而
本文标题:《哈姆莱特》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1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