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参考答案第一次作业一、简答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增加值是指某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总量。它表示全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它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成的收入总量。(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答: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计算题:1、解:2003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2+8+4+21=65(亿元)2、解:(1)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公共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出口—进口)=5600+2510+2010+24+3+(1200—1060)=10287(亿元)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10287—5240—1480—(610—15)=2972(亿元)(2)国内生产总值帐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总产出15000减:中间消耗4713劳动者报酬5240生产税净额610固定资本消耗1480最终消费8110居民消费5600公共消费2510资本形成总额2037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库存增加24指标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4526245711430674694748401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95704260745935536126281576190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9593310239811669413651518232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689843202551187007388604贵重物品净获得3净出口140出口1200减:进口1060国内生产总值10287国内生产总值102874、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最终消费所占比率(%)资本形成所占比率(%)89340.961.136.498592.959.838.0107897.658.239.2121511.455.542.3142394.253.044.2(2)各项分析如下:(二)各项分析如下:2000年至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总量值在不断增大。2000年至2004年,我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大,但有逐年下滑的走势,表明消费的相对地位较高,比重已开始从高位上小幅回落。2000年至2004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呈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投资比重增大。作业二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核算的账户组成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生产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编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后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这些内容构成了“收入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入分配账户”的内容。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账户中“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之间的关系。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账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二、计算题:指标单位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860770384729422104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36624762622293632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937.737.137.73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7.746.245.647.245.5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及其经济意义:答: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按总额和净额计算,差别仍在于固定资本消耗。国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加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农民家庭纯收入,既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又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及其经济意义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最终消费支出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提出的数量界限为: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在经济意义问题有不同答案(爱写哪个就哪个你当家)一(书上的):::经济意义:一般讲,食品消费是人类生活最基础的须首先满足的消费内容,它对于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变动呈现出明显的刚性,其变动速度总是慢于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变动速度。其结果,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呈现下降趋势。这一规律的存在,使恩格尔系数的作用已不仅限于单纯反映消费的内部结构,而是常被用于衡量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二: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是,其数值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呈下降趋势。这一系数的高低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国居民生活水平富强程度的标准。二、计算题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1)总营业盈余=增加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85-6)=345(亿元)(2)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38-42)=341(亿元)(3)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通常就是上面的原始收入,故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0-7-3-43)=288(亿元)该在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账户如下(单位:亿元):(1)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来源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25679345总增加值680合计680合计680(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使用来源财产收入原始收入总额42341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34538合计383合计383(3)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使用来源经常转移支出可支配收入53288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3410合计341合计3412、(1)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2709.60686.79407.37528.15843.621032.80733.53240.242.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核算期内居民平均每人直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709.6+686.79+407.37+528.15+843.62+1032.80+733.53+240.24=7182.10(2)消费率: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7182.1/9422=76.23%3、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解:根据题目中的资料可知,政府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为89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562亿元。则根据资本转移项目的平衡关系有,各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总和等于资本转移支出总和。即89+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368=562+455+375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562+455
本文标题:《国民经济核算》作业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2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