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九年级语文同步备课万州教研网http://www.wzqjks.com《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古汉语知识。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3、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和《孟子》;(2)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九年级语文同步备课万州教研网http://www.wzqjks.com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1)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亲戚畔之()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利()发家拂士()(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3)填空。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三、小结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第二节教学内容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语文同步备课万州教研网http://www.wzqjks.com一、导入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三、理解文意: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环而攻之”。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班上交流)4、师生互动: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7、探究讨论: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四、课堂小结:九年级语文同步备课万州教研网http://www.wzqjks.com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证严密。)五、引导学生理解记诵。六、拓展练习。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政府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政府为民办了哪些实事?)【板书设计】(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总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道理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城小环攻不胜(有天时无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得道者多助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失道者寡助地利不如人和兵强、粮多(有地利无人和)(“人和”实质)却委而去之开篇立论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第三节教学内容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九年级语文同步备课万州教研网http://www.wzqjks.com(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3)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三、深入探究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据实解决)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五、指导理解记诵。六、拓展练习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1)三里之城()(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亲戚畔之()(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九年级语文同步备课万州教研网http://www.wzqjks.com【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论点论据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生于忧患苦其心志(正面)劳其筋骨讲道理:天降大任必先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发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死于安乐国恒亡(反面)出则无敌国外患【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孟子》二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4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