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孟子二章》教学案主备人:张丽《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四书:《中庸》《大学》《论语》《孟子》二、走进正课。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给生字注音。箪()蹴()羹()死亦我所恶()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常识。(1)通假字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故患有所不辟也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一词多义为:向为身死而不受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蹴尔而与之: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而: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故:故不为苟得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于:所欲有甚于生者得之则生万钟于我何加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是亦不可以已乎(3)重点语句翻译: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③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三、熟读课文,按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第二课时一、整体分析:文章运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述了面对“生”与“义”的不同取舍,点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强调了义的重要性,然后又论述了为利而舍义的人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深化了中心。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并用道理论据来进行分析论证。(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一层(1~4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第二层:(5~9句):对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第三层(10句):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第三层:归纳本节,照应开头。二、理解把握:1、“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22、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3、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5、人的本心是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8、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三、开放性试题: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4、《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5、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7、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四、归纳小结写作特点:1、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2、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之意。3、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说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4、大量对比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教学重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能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二、走进正课。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给生字注音。舜.()畎.()亩胶鬲.()拂.士()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常识。(1)通假字:所以动心忍.性入则无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劳其筋骨(劳:)饿其体肤(饿:)空乏其身(空乏:)动心忍性(忍:)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动词用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3)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拂:行拂乱其所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重点语句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课文内容理解(一)整体分析: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本文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二)理解把握: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2、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其结果才能(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四、开放性试题: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2、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3、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7、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8、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9、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4中考试题汇编(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公与之乘C.所欲有甚于生者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2.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答:3.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答: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答: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看法:5.简答题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放弃)而后喻.(了解)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国家)空乏.其身(资财缺乏)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推举)饿.其
本文标题:《孟子二章》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4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