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精心预设”是新课程时期的备课基础
“精心预设”是新课程时期的备课基础预设,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时的思维状况认真分析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提前进行的思考与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排斥了学生有个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因此,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分配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机械和程式化,成了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对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如何精心预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预设教学素材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将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或解决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其次分析教材上呈现的学习素材,如编排顺序、深度与广度、情境设置等,如果认为符合学生实际,就要积极采用,或者用游戏、课件等方式将教材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最后如果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编排顺序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的基础,就要大胆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奉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更有利于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另外,还应考虑诸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教师、学生、资料、环境、电教手段等,让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二、预析学生情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其次,要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哪些知识自学即可,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再次,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经验,适合选用哪些生活情境;最后,要了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在平时听课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活动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教师由于不忍心放弃课前备好的详细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装不懂”,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教案走;往往教师认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学习困难。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预设时对学生的起点估计不足。因此“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三、预定教学目标新的教学观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目标——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与否。可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有要准确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用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预定教学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备课时要结合学习内容,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表述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生成资源,可能还会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四、预设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里的活动是指学生利用学习素材通过用脑“思”、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同步发展,体验知识形成的重要方式。根据课堂教学的过程,活动一般包括“引发问题的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和“应用知识的活动”。预设“引发问题的活动”,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这种情境要能够激起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作用,蕴含新问题的产生。“探究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题部分,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去设计,活动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特征,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从教学层面上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知识应用的活动”,教师在设计时,应注重应用的层次性,一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内容可用适当的情境呈现;二是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学习活动,还应注重研究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五、预设多种可能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预案上一致,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环节,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硬把学生拉到既定轨道上.要么束手无策,为何呢?这是因为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是“直线型”的方案,忽视了动态生成。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备课时,要从传统的关注“教师怎样教”的单线程设计转变到新理念下关注“学生怎样学”的多线程设计上,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甚至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迅速调用。例如,在某个环节,哪些学生可能有疑问,学生可能会有哪几种创新想法;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在什么情况下可自主探索去解决,在什么情况下安排小组使用,小组汇报时可能会有几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太容易时,怎样调整,如果太难时,怎样引导……当然,除了考虑针对本节课中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外,还应考虑多方面的公共策略,如怎样组织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学生提出的疑问当场无法解决怎么办?学生思维漫溢时怎么调控等。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好多方面的超前思考,随时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甚至是“三度设计”,充分地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的个性,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预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以上所谈,只是其主要方面。还有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教具准备、课件制作等诸多因素也一些,要有可变换的弹性目标,要给课堂教学留下较多的不确定性,要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总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中,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因人而宜的探究方式和结果无法完全预设,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蓣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因此.当教学环节发现“意外的通道”、预案中的·策略库’’不能满足需要时,教师不能惟硬设.要善于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灵括调整方案和教学方式,二者不可偏废.要互相补充:那么,有人要说,既然课堂是生瘦的,是不是可简化、甚至不需要备课了呢?恰恰相反,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科学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预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课堂的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所以.我们说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础。
本文标题:“精心预设”是新课程时期的备课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5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