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绍兴饮食文化”外汉1002胡丹丹(组)
绍兴人的餐桌绍兴的饮食就和绍兴温润湿热的天气一样,咸淡适中,不喜辣味。但无论是什么菜,都离不开绍兴水乡的一个“水”字,从霉菜、酱菜、再到黄酒。因为是水乡,天气潮湿,所以才会有霉菜盛行;为了防止食材腐败,才会把东西酱上一酱再吃;有了鉴湖水,才成就了绍酒的绵润醇厚。绍兴人家的餐桌,少不了一个“霉”字,一个“酱”字。绍兴人对“霉”字似乎情有独钟,霉干菜,霉毛豆,臭豆腐等,霉干菜是地道的绍兴传统菜,最普遍的做法应该就是霉干菜扣肉了。这也是我觉得很下饭的一道家常美食。也可以将霉干菜摆在碗里,面上放几片金华火腿或是五花肉,几片笋,点上几滴女儿红,上锅蒸透。夹上一筷子,感觉肉的香味和笋的清甜爽口渗入干菜中,清香鲜美,肥而不腻,是下饭的佳肴。霉干菜一定要趁热吃,配上米饭或者馒头,诱人食欲,真能让人多吃上半碗饭。浙江许多地方都有霉干菜,比如说萧山,但霉干菜属绍兴最地道。除了此之外,其实家常菜中平时最多吃的还是霉苋菜杆。如果你没有吃过它,就不会懂得什么是霉菜的味道。绍兴最有名的臭豆腐就是在苋菜杆的臭卤中腌渍出来的。其实江浙一带的饮食习惯还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我小时候就吃过外婆亲手腌渍的霉苋菜杆和臭豆腐。那时候还很不喜欢这股怪怪的味道,也不喜欢它们看上去坏掉的样子。外婆的身上也会沾染那股臭臭的味道。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好好的豆腐变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新鲜的时候不去吃它,反而等到它坏了才拿来吃。但是久而久之,我竟也会慢慢喜欢上这种时间的积淀下的别样味道。而此刻,我却再也闻不到那种外婆的味道了。时间可以带走一些对于我们而言很珍贵的东西,但是,也会积淀下别样的风味。只有这股味道,能够源远流长,飘过几百甚至上千年。人们一代一代传承着这股味道,也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舌尖上的喜悦。绍兴的酒也是如此,需要时间的洗礼才会芬芳四溢。这一点我在中国黄酒博物馆里的地下酒窖里深深的体会到了。站在酒窖的入口,就可以闻到酒香味。地下酒窖的温度较均衡,比较利于酒的发酵。绍兴酒是用纯粮制造的低度酒,糖酸适中,营养丰富,适量饮用能起到生津活血,促进新陈代谢,兼有提神、开胃、消除疲劳之功效。冬天可以加热,加热后酒色浓厚,香气四溢,饮后暖胃活血,令人陶然。绍兴黄酒太过有名,因而叫做绍酒。哪有一种酒被冠上地名的?这就足可见绍兴黄酒有多么有名。但这和绍兴人又有多大关系。无论在外人面前绍兴黄酒是多么声名远播,多么神秘,对于绍兴人来说,它只不过是爷爷或是爸爸每顿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罢了。小时候我也只是在爷爷那看见过黄酒,虽然那个不是绍酒。冬天的时候,爷爷总是喜欢让奶奶热一户黄酒,放上一点姜丝,有时还会放上一些白糖。小时候我没有喝过黄酒,但是那种香味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未忘。我是后来才在游览柯岩风景区时尝到了真的绍酒。当我刚喝下去时,只觉得甜甜的,不怎么烈,但是一会之后从喉咙到胃都有一种火烧似的感觉,全身都在发热。我向往王羲之引水曲觞的洒脱,那种半醉半醒,自我陶醉的感觉,多半来自酒。如果没有绍酒,也许就没有《兰亭序》吧!绍兴的黄酒就如同绍兴的文化一样,醇厚而力量。看似是温婉恬淡,实则是以柔克刚。如果你没有深入去了解体会过,就不会明白这中深深镌刻在每个绍兴人及绍兴文化里的内在力量。绍兴人的餐桌有江浙一代的共同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绍兴人特别钟爱霉菜,酱菜,糟醉,爱喝黄酒等等。这些特点不仅仅是绍兴地区的气候所造成的,也受绍兴地区独特的文化环境所影响。虽然我们无法完完全全去了解绍兴人家的日常饮食,但是通过这几天的走访,还是很大程度的了解到了绍兴的地方饮食。更重要的是,绍兴的饮食习惯,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这些来绍兴求学的学子们。(对外汉语1002班李舒安)品绍兴童年记忆中的古城绍兴都是鲁迅笔下的社戏、孔乙己、茴香豆、三味书屋、百草园等。而今,我在绍兴念书觉得古城并不是在历史的尘埃中哀叹而是在现代人喧嚣的嬉笑中充当历史的阳光。那些绍兴已经消化的历史,我们只能用那稍显迟钝的味蕾去慢慢体味。臭漫步在川流不息的鲁迅故里,是熟悉的,亦是陌生的,或有着无边的遐想,有着无边的记忆。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自不必多说,然而弥漫在整个鲁迅故里的那香气四溢的臭豆腐却是必须得提的。天下臭豆腐何其多?唯独绍兴臭豆腐的故事最多。一句“咸亨豆腐干臭,紫禁云游者香”就将绍兴臭豆腐显得与众不同,于是,“臭”就成了绍兴的代表元素。在“三奇臭豆腐”前滞留一会,买一盒臭豆腐,可以亲自观看它的制作过程,尔后一盒金黄的臭豆腐就出锅了,涂上甜酱,忍不住轻轻一咬,金黄的表皮香脆可口,而雪白的豆腐松软酥嫩。这一盒小小的臭豆腐外陋内秀、平中见奇、风味迷人、回味无穷。虽然有些人吃不惯臭豆腐,但这就是绍兴的滋味,那么的生活,那么的乡土。霉行走于绍兴仓桥直街,就像行走于一首温润的诗里。看着简朴大方的木质房屋,踏着青灰色的石板路,沿途听着浓浓的“吴侬软语”。透过或掩或开的台门大门,挖掘寻常百姓家的饮食文化。绍兴的“乌”与“臭”一样都是绍兴的代表元素,而梅干菜又叫乌干菜。在那矮小古老的台门里,薄薄的暖色涂照在石灰的粉墙上,曙红的阳光慷慨地在木屋上涂抹,木屋便走进一幅油画的意境中。轻轻叩着古老的门锁,一位叔叔正在理着芥菜,为做梅干菜准备着,询问了一些制作过程,原来这都是绍兴的家常菜。只记得妈妈做的梅干菜扣肉是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却不曾知道原来梅干菜的制作过程是繁琐复杂的。绍兴的饮食文化崇尚自然,显然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乡土民间。酱乌篷船随着微起的波光一浪一浪递近,戴着乌毡帽的船夫与水中的倒影相互辉映,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慢慢地打开一幅安昌古镇的水墨画。腊肠、腊肉、酱鸭等点缀着这幅水墨画,走在画中,如入仙境,水色天光、古宅倒影,一切都披着一层梦的轻纱,美得让人神往,让人心醉。踏上石桥,眼前豁然开朗。大街小巷、户户屋前、家家廊下,酱腌制品都挂满竿。现在还未到腊月里,安昌古镇有好些人家已经买了鱼肉鸡鸭,把它们或酱或腌,然后在户外日晒风吹,直至水分被充分风干。移步移景,未进酱园就闻到家常的酱味,这是酱制品的调味料,更是绍兴古城的调味料。安昌古镇热闹非凡,这些酱货给水乡古城平添了一份热闹,营造了不是过年却胜似过年的气氛。甜走下石桥,来到一个古老的巷子,石滑巷深、白墙黑瓦,屋旁植树,门窗雕花,走在河边,就仿佛跌入了一首古诗词中,云里雾里,不知今昔何昔,而悬挂在梁上的“扯白糖”的招牌将我拉回了现实。不知道“扯白糖”是何物的我,急切地寻找着有关于糖的东西,看到店里陈列着红红白白的糖,然而为何名为“扯白糖”呢?询问过一位正准备做扯白糖的叔叔,原来糖是扯出来的,越扯越白,越扯越长,想亲眼看一下,奈何时间太久。而同伴一声惊呼让我实现了这个小小的心愿,前面有个爷爷正在扯白糖,由原来粗粗的一大条变成了像银丝缠绕的线团一样。白白的如丝绸般的白糖渐渐变白、变长。粗大滚烫的糖条在爷爷手里上下翻飞,自如得像是绕着毛线。爷爷将它切成小块,我迫不及待地拿过一块含在嘴里,那温润的口感,像蜜一样甜到了心里。扯白糖,将古城绍兴的历史融合于此,扯出了世世代代绍兴人舌尖的文化。香听过陆游《钗头凤》中“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大略知道绍兴有黄酒,但不知道黄酒的颜色是黄色的,以为陆游词中的“黄藤酒”只不过是要和“红酥手”相称,红黄相配图个好看好听罢了。黄酒博物馆证实了陆游笔下的真实性,一个巨大的用石头雕砌的“品”字诉说了“中国黄酒数绍兴,绍兴十里飘酒香”的历史。没有品过酒的我,在看到鲁迅故里的飘动着的酒旗时,我心动了。走进一家白墙黑桌的酒家,虽然简陋,却颇有几分古朴的情韵,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挑个临窗的位置,慢慢品味。酒色金黄,盛在白色瓷碗里,十分诱人。酒香扑鼻而来,喝一小口,有点甜,容易入口,回味犹甘。细细品味绍兴黄酒,酒味浓,情味更浓,哪怕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品绍兴的臭、霉、香、酱、甜,将味蕾慢慢在舌尖绽放,听,它们在诉说绍兴的美味。(对外汉语1002班章柳丹)
本文标题:“绍兴饮食文化”外汉1002胡丹丹(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5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