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复习资料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2、传染病: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3、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pots:麻疹前驱期尚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仅数个,1~2天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浅的糜烂,似鹅口疮,2~3天内消失。4、干性霍乱:一种罕见的暴发型或中毒型霍乱,起病急,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5、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d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d内变淡消失,可分批出现。有时可变成压之不退色的小出血点。6、科普利克斑:见于90%的麻疹病人,起病2-3天,双侧第一臼齿颊粘膜上,为0.5~1mm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改斑点逐渐增多可相互融合,一般在2~3天内消失具有早期诊断价值。7、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是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制侵入定位于机体的某一特定部位并生长繁殖的特定过程。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9、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10、机会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时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引起宿主损伤的情况。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逐渐减轻,但体温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在度升高,出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现象。12、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到达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如伤寒、疟疾、菌痢。1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轻微引起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4、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15、窗口期:HBsAg和抗HBs同时阴性的时期。16、瑞氏综合症:是由脏器脂肪浸润所引起的以脑水肿和肝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7、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开始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18、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1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或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或者慢性携带者。20、病毒性肝炎:有多种病毒肝炎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21、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为特征。22、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3、伤寒:有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环脉、玫瑰疹、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24、细菌性痢疾:有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25、细菌性食物中毒:由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胃肠型和神经性两类。26、霍乱:由霍乱弧菌所致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多数病人有轻度腹泻,少数重者表现为剧烈腹泻,导致脱水和循环衰竭。27、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颤、高热。继之以大汉后缓解为特点。28、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尿病)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简答题】1.试述感染过程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①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②隐形感染:最常见的感染形式仅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查发现,病原体被清除少数可变为携带状态③显性感染: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变化,麻疹水痘等大多为显性感染,病原体可被清除且获得免疫力(部分传染病免疫不牢固可以再受感染发病),小部分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④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或带虫者等。其共同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⑤潜伏性感染:在此期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2.试述霍乱的诊断标准①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②在霍乱疫区,流行期间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并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有条件可做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或4倍↑者可诊断③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者前5d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有以上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3.试述典型乙脑极期的表现极期:病程的第四到十天除初期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的症状a高热:体温常高达40C,一般持续7-10d,重型者可达3w以上b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c惊厥或抽搐:有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d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衰,脑实质病变尤其是延脑呼吸中枢病变为主要原因e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脑膜刺激征,肢体强直性瘫痪,肌张力增高f循环衰竭:少见。常与呼衰同时出现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4.流脑与乙脑的鉴别要点①病原体:细菌(脑膜炎双球菌)/病毒(乙型脑炎病毒)②寄生部位: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中枢神经系统③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病人中间宿主家禽畜④传播途径:呼吸道直接传播(飞沫传播)/通过媒介蚊传播⑤发病季节:冬春/夏秋⑥特征:化脓性炎症/变质性炎症⑦发病:多见于儿童青少年/10y以下儿童⑧病损部位:脑脊髓膜(蛛网膜)脑实质一般不受累/主要为脑实质(神经元)脑膜病变轻微⑨临表:脑膜刺激征明显(颈项强直)颅内压增高症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增多脓细胞+败血症表现/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神经元损伤症状脑组织水肿时颅压可增高脑脊液细胞增多⑩后遗症:脑梗死脑积水颅N受损/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5.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和临床分型(病理分型?)肝炎病原学分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临床分型: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淤胆型肝炎(急性、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性、禁止性)。6.乙脑和(脑型)中毒性菌痢的鉴别要点病原体:痢疾杆菌/乙脑病毒;传播途径:粪口/蚊媒传播;发病季节:夏秋/夏秋;发病人群:2-7y儿童/10y↓儿童;病情发展:起病后进展急骤/起病后进展相对缓慢;脑膜刺激征:阴性/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白细胞↑蛋白↑;粪便检查:粘液脓血便可培养出痢疾杆菌/无明显变化;循环衰竭:多见/少见7.流热病人发热期的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患者多起病急,畏寒,发热常在39-40°c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和眼眶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毛细血管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血肿征。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位,重者呈醉酒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渗出水肿征为球结膜水肿。肾损害为蛋白尿和镜检可发现管型等。8.伤寒病人的肥达反应的临床意义肥达试验临床意义:①当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1:160以上,或者o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辅助诊断意义②o抗体升高只能支持沙门氏菌感染,不能区分伤寒或副伤寒。③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丙四种杆菌的抗体不同,抗原不同产生不同抗体,当某一种h抗体增高超过阳性效价时,提示伤寒与副伤寒中某一种感染的可能(排出接种疫苗)④伤寒,副伤寒菌苗预防接种之后o抗体只有轻度升高,持续3~6m后消失。而h抗体明显升高可持续数年,单独h抗体升高对伤寒的诊断帮助不大⑤试验必须动态观察,一般5~7d复查一次,效价逐渐升高,辅助诊断意义随之升高⑥伤寒副伤寒甲乙丙之外的其他沙门菌也有o,h两种抗原,可长生交叉反应⑦少数伤寒副伤寒病人肥达试验始终不高或阴性,尤其多见于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的老弱婴幼儿患者⑧伤寒副伤寒患者Vi抗体效价一般不高。9.霍乱病人泻吐期的主要表现①腹泻腹泻是发病的第一个症状,其特点为无发热,无里急后重,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呈米泔水样便,肠道出血时排出洗肉水样便,大便量多次频,每日可达数十次,甚至排便失禁②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后,多为喷射状少有恶心。10.典型疟疾病人的临床表现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唇间疱疹。间歇发作的周期有一定规律性,每次发作的经过寒战高热继而大汗热退的过程(初期既恶性疟不规律),反复发作后多有贫血及脾大。11.乙脑病人发热期的治疗原则应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使肛温保持在38°c左右。包括冰敷及擦浴等物理降温(不宜过快过猛以免寒战虚脱)、药物降温(安乃近)、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具有降温镇静止痉作用适用于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12.麻疹病人出疹的顺序及皮疹特点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到达于手掌和足底。特点:前驱期麻疹粘膜斑,有时可见颈,胸、腹部一过性风疹样皮疹,数小时即消退。出疹期: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1-2w后消失疹消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13.传染病的基本特点/特征①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有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②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④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感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14.传染病有哪些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传播②消化道传播③接触传播④虫媒传播⑤血液体液传播15.典型伤寒极期的临床表现极期: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a持续发热b神经系统中毒症状c相对缓脉,玫瑰疹;消化系统症状:腹部隐痛,位于右下腹或呈弥漫性肝脾轻度肿大16.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要点病原体:志贺菌/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流行病学:散发性,可流行/可散发;潜伏期:数小时至7d/数w至数m;临床表现:有发热及毒血症状腹痛重里急后重,腹泻每日十多次或数十次多为左下腹压痛/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多为右下腹压痛;粪便检查:便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红细胞,可见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便量多,暗红色果酱样便,腥臭味浓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科莱登晶体,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血白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早期略增多;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弥漫性充血
本文标题:《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