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兰亭集序》王羲之一、焦点问题1.生命与死亡何以成为文艺创作之永恒主题?2.《兰亭集序》何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二、背景材料《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在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偕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山阴兰亭。《世说新语》刘孝标注说,当时有右将军司马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王羲之冠以序文,即此文,系东晋南朝散文一篇代表作。二、背景材料1.生平与书法艺术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出生在山东琅琊(临沂),十五岁随家族东渡,寓居建康乌衣巷。王羲之既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二、背景材料1.生平与书法艺术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寒切贴︾二、背景材料2.关于王羲之的传说唐太宗巧赚《兰亭》吴道子《萧翼赚兰亭图卷》二、背景材料3.王羲之事迹坦腹东床鹅池以书换鹅二、背景材料4.东晋时期的士风与士人心态魏晋名士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六朝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三、文本内涵解析文风:清雅俊秀创作的秘密:心理的超越欢乐易逝与人生苦短生命体验与创作中的心理超越三、文本内涵解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交代缘起三、文本内涵解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山水景色之美流觞曲水之乐趣,有自然美趣。三、文本内涵解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生之乐趣。在叙事中穿插风光景色描写,自然流露出作者的胸襟与趣味。三、文本内涵解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三、文本内涵解析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三、文本内涵解析转而写内心的感慨。人生短促,乐事转眼即逝。只能回顾往事求取安慰。这种生灭的悲哀是历史的永恒。三、文本内涵解析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三、文本内涵解析1.王羲之总结创作经验:创作的心理动因,是由于珍惜生命,痛惜生命短促与死亡他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与死亡的永恒主题。三、文本内涵解析2.作者创作此文的心理特征:排遣心理郁结期望超越死亡与失落,唤起共鸣。三、文本内涵解析就全文的感情基调来说,珍惜人生自有其积极意义,而过分强调死亡的悲痛,则是消极的,这反映出六朝文人在动乱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对于生命短促的哀感。四、文本风格分析1.完整有机的结构2.简洁清雅的文笔3.精警自然的议论五、思考与讨论1.关于王羲之,你还知道那些关于他的事迹或传说?2.找出文章中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词组。3.你觉得作者对文学创作心理动力的分析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标题:《兰亭集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9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