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出师表》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
1《出师表》复习要点一、字词理解A重要实词1、中道崩殂2、益州疲弊3、不懈于内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5、忠志之士6、追先帝之殊遇7、开张圣听8、以光先帝9、恢弘志士之气10、以塞忠谏之路11、妄自菲薄12、不宜偏私13、引喻失义14、是以先帝15、陟罚臧否16、此皆良实17、作奸犯科18、付有司论其刑赏19、志虑忠纯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1、简拔以遗陛下22、愚以为23、悉以咨之24、裨补阙漏25、性行淑均26、晓畅军事27、举宠为督2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2、躬耕于南阳31、贞良死节32、苟全性命于乱世33、不求闻达34、先帝不以臣卑鄙35、猥自枉屈36、由是感激37、遂许先帝以驱驰38、后值倾覆39、尔来40、寄臣以大事41、夙夜忧叹42、以伤先帝之明43、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44、庶竭驽钝45、攘除奸凶46、斟酌损益47、责攸之、袆、允等之慢48、愿陛下亲之信之49、以彰其咎50、咨诹善道51、察纳雅言52、临表涕零52、亲贤臣,远小人53、计日而待54、报先帝而忠陛下55、臣本布衣B一词多义: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效:恐托付不效()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为:俱为一体()举宠为督()能:先帝称之曰能()必能使行阵和睦()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C通假字:1、必得裨补阙漏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D词类活用7.优劣得所1、恢弘志士之气2、猥自枉屈3、庶竭驽钝4.此皆良实5.亲贤臣,远小人6.深入不毛E古今异义(写出古义即可)1.诚宜开张圣听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先帝不以臣卑鄙4.由是感激5.晓畅军事6.临表涕零7.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子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13、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15、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7、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三、理解性默写及问答题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3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8.《出师表》中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9.表明作者志趣或是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1、在第8段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是: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19.第5段中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20、《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21、《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2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2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刘备、和诸葛亮。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2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祁山东和:东和孙吴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七擒:七擒益获北拒:北拒曹魏排八阵:摆设八阵图25.第1、2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和。26.“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外”指___;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_和__28.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29.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30.阅读第5、6、7段,概括选文第5段作者提出的建议:亲贤远佞或亲贤臣,远小人。从这几段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31.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32.文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33、“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434.第6段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是:35、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信守承诺;智慧的化身等。(言之有理即可)36.请从第8段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答:37.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8.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3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40、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有关典故如:有关成语如: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4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4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4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44.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口口口口”;二是“口口口,口口口”。(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46.《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答:“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47.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答: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49、诸葛亮自叙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请分析他的用意。作者自述本志,回顾了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交代了追随先帝的原因,表达了对先帝的怀念感激之情和效忠刘氏的决心。50、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本文标题:《出师表》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0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