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民俗旅游开发》教学实习教案
教学实习教案授课教师何璨所在单位贵州大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时间2011年9月23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民俗旅游的开发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1.民俗和民俗旅游的基本概念1.1民俗民俗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精神与物质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们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产并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是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1.2民俗旅游是一种以体验异域风俗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2、民俗旅游的开发从90年代开始,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愚昧”,而被视为民族传统5分钟文化,是一种对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的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那么,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2.1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①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苏州组织除夕寒山寺听钟声的这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新疆的歌舞表演,一般都安排在葡萄架下,游人一边品尝着新鲜、甜蜜的葡萄,一边饮着葡萄美酒,欣赏着活泼优雅的歌舞。总之,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时,要有创新精神,而且,独特性还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不仅要挖掘蕴藏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更重要的是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俗风情旅游特色产品。法国在创新这一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利用特色来“发明”一些节日,诸如葡萄酒产区小镇盛夏的“摘葡萄节”、老教堂附近地区宗教节日前后的“徒步旅行朝圣节”、山区金秋时节的“森林野营节”以及布列塔尼北部的“扇贝节”等,都是近年来才被人们根据地方特色“发明”出来的节日。②保护性原则。保护性原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旅游和生存环境看作旅游发达兴旺的生命线,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但是恰恰这一原则在开发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如开封要建“宋街”,当消息传到海外后,正在加拿大讲学的东南大学朱光亚副教授火速给该市领导来信指出,开封文物很多,如能保护利用现在的文物,就能吸引很多游人了。按古人标准建街,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要求的。然而“宋街”还是建起来了,而且就压在宋代宫殿遗址上面。在优美的风景名胜区乱修乱建工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神魔鬼怪塑像、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这些都对清幽美丽的环境造成了干扰、污染、甚至破坏。(再来说说北京,500年以前,明成祖朱棣为了解决好蒙古边境的问题,决定移都北京,所以修缮北京作为国都。经过精心构思总体15分钟规划而成为一个世上罕见的整体建筑,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这古城风貌本身就是一项十分诱人的旅游资源。在北京实习这半年下来,我们都发现现在的北京很多城墙没有了,许多古建筑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当代世界上司空见惯的、火柴盒式的群楼。再如沈阳故宫周围的大楼和住宅,都属于类似情况。)所以我们说,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③参与性原则。民俗风情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而不是“走马观花”。比如说,西班牙的西红柿节,就是一个参与性极强的项目,它是西班牙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节日,被喜欢它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番茄大战”。西红柿节在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进行,当天中午12点,随着一声令下,早已等候在人民广场及附近街道上的人们会立即冲向满载西红柿的10辆大卡车,抓起这些“红色子弹”胡乱地向身旁熟悉或陌生的人们身上砸去,当然西红柿必须捏烂后才能出手。一个小时以后,斗士们个个“弹尽粮绝”,精疲力尽,“番茄大战”宣告结束。最后,人们走上街头与环卫工人一起用扫把、高压水枪清扫街道、墙面,水枪还会不时对准人群“扫射”,大家就会再次兴奋起来。据当地政府统计,近年来,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参加这个疯狂节日的游客逐年增加,数量远远多于当地人(06年的资料显示,当年西红柿大战约有4万多人参加,而布尼奥尔正常人口只有9千人)。也因为如此,政府每年提供的西红柿也节节看涨,有百吨之多。因为用量太大,当地政府每年还需要从其他地方来购买西红柿,就是为了让人们玩得足够过瘾。布尼奥尔小镇的“西红柿大战”在全球的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现已经成为该镇的招牌项目,“西红柿大战”不仅为布尼奥尔带来名气,也带来商机。节日期间,小镇宾馆爆满,餐馆、酒吧人满为患。2002年,西班牙政府将“西红柿节”列入具有国际旅游价值的节日。④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应高度重视其文化内函。既要有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又要摒弃民俗文化中落后、反动的成分。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鉴别、评定民俗风情项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否确实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属于优秀文化的民俗风情,还要科学的实事求实地评定其水平和价值,是否达到一定水平和品味,至少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是最好的或一流的,并在更大范围内也有一定吸引力的,才予以肯定和进行恰当地开发建设。比如说我们的雷山西江,近年来西江千户苗寨在旅游方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西江苗寨,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它之所以,被命名为“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分馆”(2005年),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馆”,被看作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它的文化魅力,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等,都是它的闪光点,并且这些闪光点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就是最好最典型的。因此,是否具备旅游文化意识,将成为民俗风情旅游兴衰的动力,也是发展文化型旅游事业的导向战略。⑤乡土性和古朴性的原则。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如果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俗风情庸俗化或“洋化”,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如某些旅游景区,不是致力发展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产品,而是照抄照搬、相互重叠,导致景区内出现过多的歌舞厅、KTV、现代娱乐场所等,抛开自身的乡土性、古朴性,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另一种倾向就是“洋化”,民族歌舞、民俗活动、工艺美术品出现了“洋化”特征,而缺少了乡土性、古朴性的原汁原味。德国汉堡民族博物馆的人类学家苏姗女士,为举办一个中国文化艺术节,曾专程到中国寻找一个民族歌舞团前去德国汉堡民族博物馆演出,看了当地的许多民族歌舞团的表演,她都不满意,原因是民族歌舞团的舞蹈员都芭蕾化了,不是正宗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少了的正是乡土性和古朴性。当然,提倡乡土性、古仆性并不是把民间习俗不加提炼、不作选择地全盘托出。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地方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民俗风情旅游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其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两大优势,也是我们对民俗旅游进行开发、利用的突破口。2.2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15分钟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①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能领略到原本花很长时间、走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有可能会出现歪曲民俗文化的问题。②复古再现式是指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会装扮成几百年前的抵美“移民”,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荟萃式共同的缺点。③原地浓缩式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④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都能保持热情、友好的态度。⑤主题附会式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⑥短期表现式以上五种模式都是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还有我们刚才讲到的“西红柿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咱们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侗族大歌、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来贵州旅游。2.3民俗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2.3.1存在的问题①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把那些非民俗的文化现象强行拉进民俗的范畴。例如:把国家祭祀、宫廷仪礼、宗教仪式等纳入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混淆了民俗与宗教、民间与宫廷的界限。民俗与宗教有别,民俗的基调是世俗,宗教的基调是神圣;民间与宫廷不同,10分钟民间重视习俗,宫廷强调礼法。神圣、礼法、世俗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第二、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任意编造、添加、拼凑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例如: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旅游村寨,把美洲印地安人的图腾柱立在村寨里,并让我国民间舞蹈的表演者穿上南太平洋土著的草裙进行表演。第三,扭曲民俗的形式、内容与特征,刻意追求戏剧效果,破坏了民俗的质朴本色和文化内涵。有些民俗旅游项目,仅仅注重表现民俗的形式,却忽略了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民俗旅游项目,甚至连民俗的形式都无中生有。例如:为了
本文标题:《民俗旅游开发》教学实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1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