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空间的奥秘——《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廖帅玉11121732《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的异同,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偏于外向型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比较注重内部空间。芦原信义还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所举的例子多数来自于他曾经亲自参与的工程,实例结合通俗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尤其是当我在街道上观察其理论时,发现其确实有其现实意义。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外部空间理论,从总体上对整本书体系奠定理论基础,阐述了对外部空间定义的理解,他认为“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相对地,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起向心秩序的空间。外部空间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就必然由地面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并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人对空间的感受也不相同。甚至从广义上说,一个正在演讲的人连同他所辐射到的听众也可以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场。对于这一点,让我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空间就是一个场,是一个营造了特定氛围并明确或暗含了具有某种界限的范围。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思维殿堂就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个人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三个人更甚,而且这个空间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还举了意大利广场的例子,阐述了意大利把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概念,这个概念也十分有趣,这把空间反而简化了出来,一个家庭是由外向的客厅和内向的私人空间组成,对于一个社区,社区活动中心是这个社区的客厅,每个家庭被简化成了一个个私人空间,甚至我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广场是客厅,社区又可以被进一步简化。再往大范围看去,甚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如中国,沿海的开放城市比如上海,就像是一个招徕外宾的客厅,而内陆城市从地理位置来说就像是私人内部空间。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当多个空间元素组合在一起呢,每个空间的特性就凸现了出来,或是外向或是内向,或者是具有联系作用的灰空间。而且空间之间又由于功能等内在因素而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若是把前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场抽象出来,大概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小空间”形成的“大空间”。芦原义信提出了十分出彩的“消极空间(N)与积极空间(P)”理论,把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的特性和他们之间的联系用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P空间就是最实在最丰富的空间,比如我们身处的室内空间,而N空间是相对无序的空间,比如建筑周围的自然空间。芦原义信还认为N和P空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房屋旁边的N空间放在城市里就变成了兼具有内部性的PN空间。他还提出“逆空间”的概念,并指出设计要将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给予同样程度地关心,即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或者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这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由此我认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具有宏观的设计意识,就像开车一样,在开车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脚下的路,还应该注视目标前方,心中对整个环境有了大体的认识,设计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在接下来的几章,芦原义信开始从不同方面阐述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经验和方法,结合自身设计经验,十分具有说服力。第二章从外部空间的两个要素:尺度和质感分别展开。前面有说到外部空间由地面和墙面组成,其中墙面的变化十分直观,不仅其大小、形状会对其影响,墙与墙之间的距离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芦原义信在此探讨了建筑高度(H)与临幢间距(D)的关系,以作者的观察,以D/H=1为界线,在D/H1的空间和D/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比值增大会造成远离感,而比值减小会造成压迫感;而当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另外,他还提出了两个十分有用的空间理论。一个是“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另一个是“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也就是说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关于墙或地面的表皮,也就是质感,芦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他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可运用一种重复质感的方法,当人靠近一面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距离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比如我们走的人行道,也会有第一次质感和第二次质感的变化。第三章则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首先关于外部空间的布局,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毕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空间的生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意义绝对不可能是凭空强加的,而且牵强地强加意义最终出来的结果也一定缺少美学效果,关键是可能不具有使用功能,以至于被废弃。曾经达芬奇在制作发明时制造了一个供议会投票的机器,但是因缺乏实用性而被废弃,由此他感慨到科学家应该从人们需求出发制作实际有用的产品,建筑也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道理大概也是如此。另外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他还谈到了空间的封闭问题,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关于外部空间的层次,设计重点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手法,例如利用地面的高差。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而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甚至水的不同处理也会有非常有趣的效果。例如在空间布局时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可以相当自由地促进或是组织外部空间的人的活动。可见空间设计师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在把剧本安排好了以后,人们只需按着剧本来游走,从始到末,一切自然水到渠成。第四章为空间秩序的建立。这章分为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和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两个部分。加法空间就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代表人物为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作品如奥库森尼斯主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等,其作品十分注意从内部建立秩序的方法,所以单元本身有居住性。而其作品集是沉默的,实际建筑要比看作品集动人得多。减法空间则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代表人物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作品如马赛公寓,其作品有超越了环境及地方的普遍性,作品集反而更加感人。关于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他用细胞分裂进行了类比阐述。假如一个内部秩序只是单纯内部化而又较大时,就会成为离心式的连贯不好的空间。可是,由于细胞分裂,就可以从没有上面那样大的框框中产生出向心式的质量好的空间。只有一个内部秩序时,周围为N空间,两个内部秩序时,因细胞分裂,期间则产生PN空间,若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压力,产生许多细胞分裂,那就必须导入外部秩序的观点,这是必然的。另外,若是城市规划则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规划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在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中,所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动作和活动,所有空间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创造的。三次元的空间显然要比二次元的空间丰富更多,它不仅关于空间实体的布置,就连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也牵连其中,这样的空间才是真正为人类所创造的空间,是具有存在意义的空间。芦原义信的这本书虽然是本专业方面的书,但是我想就算是旁人读起来也一定不会觉得太生涩,因为所有的这些理论都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人的感受展开的,是基于人的尺度人的视野的。事实上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们会关心自己的穿衣打扮,会布置自己的房间,会对自己亲眼所见的建筑做出最基本的评价。所以我们在做设计时一定要回归到人的感受上来,不能偏离了设计最初的意图。我总是提醒自己:初心莫忘。
本文标题:《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3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