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教案授课老师:余友辉第一讲:序言一、“形而上学”析义1、英文“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这本书英文名Metaphysics,但此名非取自亚里士多德本人。它实际上是亚里士多德相关主题的一个讲稿,在亚里士多德去世人由人编辑成书,编辑者给予了它这个名字。Metaphysics源自于希腊文“μετάφυσικά”,由两个词构成,meta是“在……之后”或“超……之外”的意思。由此,西方人理解编辑者所以给予它这个名字有两种方式:其一,这本书的内容是在编辑完物理学之后编辑的,它的主题不属于物理学,也不属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所以简单名之为“物理学之后”,我国老一辈学者也曾这样翻译《物理学之后诸篇》;其二,这个名字有编辑者的深意:它的主题不属于物理学,而且超越物理学主题之上,是最根本的、基础性的。不管如何,亚里士多德自己没有使用Metaphysics这个词,他谈及这个主题时经常使用的是词“第一哲学”(fistphilosophy)和“神学”(theology)。2、对Metaphysics的中文翻译用“形而上学”翻译Metaphysics,比较适当,取自《周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的道与Metaphysics的研究主题具有相通性。什么是形而上的道?在西方人思维中,形而上学研究的形而上的东西,是超出感觉经验之外的本质性的东西。它是先天的,即不出于经验归纳的;但与之同时,这个不同于经验归纳的道又必须能够反过来解释经验,形成所谓哲学的“一”与“多”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探讨了他之前的所有哲学家的形而上学思考,并认为这些思考往往都不能解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就试图解决这一根本问题。3、形而上学与机械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常谈到的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区别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只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种延伸意思。由于西方形而上学探究那个不从经验而来最后又能解释经验的不变的存在,所以当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本原看作是机械性的无法自动的惰性事物时,与强调物质自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相比,就具有了形而上学的那种特性。在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辩证法肯定运动变化和矛盾,而形而上学追求不变的存在和非矛盾律。希腊人面对流变的现象世界时,已经发展出辩证法的思维模式,不过他们的哲学主流还在于寻找不变的存在;这样,辩证法经常就成为形而上学追求的一个手段性的东西,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辩证法从相对的意见出发,不断地辩驳上升,有利于磨练人们的哲学思维能力,并帮助人们不断获得更真实的意见;不过,最后对真理的把握,仍超出的辩证法,指出某种跳跃性的理智直观。最后,当西方形而上学思维衰败之后,辩证法取代它成为一种主要的把握真实的思维路径。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共十四卷,按照内容主要可分为四大块:1、哲学概论及亚里士多德哲学史。哲学概论主要涉及第一、二、三卷。第一卷第一、二章,亚里士多德从人本质是求知的动物这一命题出发对哲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卷和第三卷还进一步谈及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卷第三章及其后,亚里士多德对他前人的哲学进行了探讨,可称作亚里士多德哲学史;第十三、十四卷继续讨论柏拉图的数论理论。2、ontology这大块主要研究beingasbeing;存在之为存在,可称为存在论。涉及第四、五、六卷。3、ousiology这大块主要研究ousia,也即primarybeing,中译为实体或首要的存在。涉及第七、八、九卷。4、theology这大块主要研究God,即最为严格的实体。主要涉及第五、十二卷。思考题1、何为“先天”,何为“后天”?2、西方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一与多的关系问题。第二讲: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卷一,章一、二)一、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亚里士多德对人本质的三个定义:人本质是理性的动物;人本质是城邦的动物;人本质是求知的动物。后二个定义是对第一个定义的不同方面的展开:城邦是理性的事业、理性的人类组织;求知是人类理性对知识的获得。2、对人本质是求知动物的简单证明:人类喜欢使用感觉,特别是视觉;因为通过观看,我们能够辨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比较:《诗学》:模仿出于人的本性,诗艺的本质在于模仿;模仿出于获得知识。3、认识的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感觉——回忆——经验———技艺———纯粹理论知识——智慧。A、感觉所有动物都有;回忆有些动物有;经验动物很少有;技艺只有人才有。B、技艺已经是知识。知识与经验的区别是普遍与个别的区别:经验知其然,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简言之:知识是原因之学,知道事物为什么如此。补充理解:亚里士多德强烈在具体运用上,感觉经验有些甚至比知识更重要:有知识无经验的人不一定能运用;有经验无知识的更能运用。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特别具有某种意味:伦理学是实践的科学,关乎运用,而运用强调具体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涉及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不只是理论知识,更是关于具体行为环境和行为实践的经验性智慧。C、技术分为实用技术和娱乐技术,前者如造船术、医术,后者如音乐、诗歌。后者超出生活之必需,更高也更有智慧,更符合人之求知本性。D、完全超出实用目标的是理论智慧,如数学、物理学;最高的则是纯粹智慧。知识关于原因,智慧则关于最高的原因。二、哲学、智慧或第一哲学的性质1、a、哲人知道一切可知的事物,虽未及于每一事物细节;b、哲人懂得最难知的事物,智慧涉及最难知之物;c、智慧最能教;d、智慧最是为知识而知识的,是最高的本性实现;e、哲人不应该听从他人,少智慧的人应听众哲人。2、哲学追求原因和原理,智慧追求最高的原因和原理;原因和原理是最可知的。难点分析:1、原理和原理是最可知的,此一条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教义,最初出自巴门尼德“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形而上学反对怀疑论、不可知论的根本理论前提:存在着最根本的原因和最真实的存在,而这种原因和存在本性就是可知的。越是本原、越是存在之物,就越能被思维把握。2、“原理和原因是最可知的”和“智慧是最难知的”两个命题正展现了希腊人对哲学的定义:爱智慧。爱智慧首先意味着智慧是可能获得的,可以追求的;同时又意味着哲人不是神,不是智慧的拥有者,只能是智慧的追求者。3、哲学始于惊异;爱好神话者也是爱好智慧之人4、哲学是最高的自由之学:因为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哲学智慧是人类求知本性的最高实现,是最高的自由学术。比较:卢梭:人生来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阐发:所有哲学家都会同意哲学追求自由;但对自由的不同定义就会产生不同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自由只有在知识中能获得,城邦生活也能获得一定的属人的政治自由;基督教认为最高的自由只有在信仰中才能找到;而例如尼采就会认为自由在于生命摆脱一切束缚的强力意志冲动。5、人本性是有限的;但有限的人能够追求无限的智慧;诗人多谎,神明并不怀妒。6、神是最高的存在、实体;神是最普遍的原因。“一”与“多”关系问题。思考题:1、如何理解人本质是求知的动物2、哲学是什么?3、哲学与自由第三讲: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史(卷一、章三到章十)一、亚里士多德批判前人思想的理论标准:四因说四因说:表1:四因原因特征例示质料因一个实在从中产生的东西青铜形式因一个实在的形状或结构人类形状动力因塑造形状或结构的主体雕刻家目的因塑造它的目的纪念死去的人阐释:表1解释四因时用的是典型技艺之物(青铜雕像)为参照。但技艺之物与自然之物仍有区别。技艺之物是人造之物,因此它的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在它的质料之外;自然之物则为自然生成之物,如植物树,它不是由人造成的,而是自然如此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之物都有其自然(nature),即本质。这个本质即是它的形式因,而它的生长也出自这个形式因,即长成树的样子;它的目的因则是树自然状态,也即形式的完满实现。因此,在自然之物那里,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三者既有区别,又内在相联,简单可归结为形式因,这就得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二、对只强调质料因的哲学家思想的批判1、泰利士:水是万物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本原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本原恩培多克勒:四根(水、火、土、气)是万物本原阿那克萨哥拉:种子是万物本原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万物本原。2、他们的观点来看,似乎万物的原因只有在质料形式下才可称为原因。但这一原因并不能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木材不能自己变成床,青铜不能自己制造成型,载体自身不可能造成自身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探索另一种本原,即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阐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质料(matter)是个专业术语,它是完全被动的,等待形式赋形的。因此,质料不能解释事物的运动及每一事物的形成,因为事物形成就是获得一种形式。在恩培多克勒之前的哲学家那里,本原,如水、气等尽管不生不灭,但自身还是能够变化的:水和气都是可以流动的,并通过流动来产生万物。但受巴门尼德影响,四根、种子和原子不仅是不生不灭的,还是不能动的。依据巴门尼德的观念,本原作为最真实的存在物,不应该能动。因为如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所说,流变将导致一切事物失去稳定性和不变性;不变常驻将成为假象。例如在时间中没有不变的东西一样,没有不变的时间点一样。芝诺悖论进一步引入空间问题,空间的无限可分性将导致空间中的事物(物质)的无限可分,以至于虚无。强调:这是连续性和间断性难题或悖论的最早提出。赫拉克利特强调事物的连续性从而否定它们的间断性;巴门尼德同意在连续性中不可能存在间断性,因而否定连续性去寻找那个超时空的间断性。之后的哲学家都试图去结合连续性和间断性(比较数学中点与线的关系;现代物理学关于光的波粒二重性的理论)。这也是一和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集中表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他之前的哲学家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他的形而上学要解决它。亚里士多德的解决模式:时空中的事物并不至于在时空中完全失去不变性或间断性。在时空中,意味着它们具有某种连续性,但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它们的质料性上,它们都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物。但它们的形式具有某种超时间性(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性,如苏格拉底在其一生中保持着某种不变性)和超空间的不可无限划分性。苏格拉底的质料可分,但苏格拉底这个人不可分。这种不变性主要体现在他的形式上。不过由于他的形式始终结合着质料,他的不变性也是有限的,质料的最终分解可导致形式的消失。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还有某种完全无质料的、超时空的事物存在,如神。它才是最完满的、最真实的存在。3、由于四根和种子本身是不动的,那么它们结合与分离产生万物,就需要某种动力因(亚里士多德批评说,德谟克利特把这个原因完全忽视掉了)。为此恩培多克勒提出“爱或善”和“恨与恶”为动力因,阿那克萨哥拉提出精神性“努斯”(理性)种子为动力因。亚里士多德说他们都发现了某种真理:事物的动力因在于事物成其善美。也即实现(动力因)其本质(形式因)的最好状态(目的因)。但他们没有深化这一认识,而总是回到质料上来,把动力因看作是无可奈何之举,一旦最初的动力找到,他们就用种子或四根的机械运动(组合与分离)来解释事物的产生。4、总结:只强调质料因,即万物共同的质料,将无法解释万物不同的本质问题。万物的本质不同的多将成为共同质料结合与分离产生的表象。德谟克利特就说:颜色是从俗约定的、味道是从俗约定的,不变的只有原子,而原子只是充实性,本质相同,只有形状和位置的外在区别。三、对只强调形式因的哲学家的批判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这已经接近于强调事物的形式因才是事物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事物成为一个事物的,不是组成它们的质料,而是结合它们质料的数量关系。(同一个声音,用一种比例结合就成为音乐,用另一种比例结合就成为噪音)。但他们未能完满地提出这种观念,相反满足于许多猜想,如用十个数来解释万物,用一些随意的对成来理解世界。最后把质料和形式同等地看作数,认为数同时构成土、火、气,有构成形式和非物质的正义等。最后直接把有限(元一)和无限简单地
本文标题:《形而上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5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