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找次品》的几点思考
五下数学广角《找次品》的几点思考听了几次老师执教的《找次品》的课堂教学,总是感觉听起来不是滋味,要么上不完,上完了学生也是糊里糊涂,甚至到了最后学生不清楚,上课的老师也糊涂了。用一个字“难”,用一个词“不懂”来形容这一知识点,一点也不为过!终于轮到自己也来上这堂课了,由于上述的原因真得有点不敢轻易的上。于是,在课前,我特意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同时也亲自像学生一样地进行尝试,从3、5、9、10、11、12……27、28,和学生一样的进行体验,并进行多种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这节课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有起点吗?在以前的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没有渗透过优化思想,用数学的角度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在小学四年级上册时,我们学生在数学广角的单元中,学过了如《烙饼中的学问》,体验到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化思想。同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学生也有这样类似的生活经验。2、“找次品”优化策略的关键是什么?“找次品”保证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数的策略在于分成3份,每份的份数尽可能平均些。但是有两点必须得搞清楚:其一,为什么要分成3份呢?2份难道不行吗?如:12个可以分成(6、6),也可分成(4、4、4),但是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都是3次,那么就是分成2份和3份都是可以的。是吗?仔细分析一下“分成2份,从12个里找1个次品”变成了“从6个里找1个次品”;而“分成3份,则变成4个里找1个次品”,这样一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原来这两种分法,次品所在范围缩小的程度不一样,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其二,同样是分成3份,为什么尽量平均分比较好?如11个可以是分成(4、4、3),也可以分成(5、5、1),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都是3次,但是哪种更好一些呢?是不是也从上面的分析来入手,就是考虑秤了一次,次品所在范围缩小程度如何?(4、4、3)平衡的情况下,次品所在范围缩小到3个;不平衡情况下是缩小到4个。(5、5、1)呢,平衡情况下,一次就能找到,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很小;不平衡情况下是缩小到5个。当数据大起来,这样的比较会更加的明显。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找次品”优化策略的关键在于:天平两边放同样多的情况下,秤一次使得次品所在范围变得尽可能的小。那么也就是要分成3堆,尽可能平均分。3、这节课到底给学生什么?也可以说是目标的定位问题。让学生学习“找次品”,学生利用“天平平衡”来找到次品,同时不用天平运用数学的符号表示方法,进行合理地、全面地推理。这一学习过程是侧重于数学知识――“保证找次品的次数“,还是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用数学地角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从教材的意图、数学广角承担目标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上去考虑,应该偏重于后者,而不应该侧重于前者。我们应更多地从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优化策略去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角度去分析,更多地是让学生全面地客观地分析事物两种现象,并进行合情推理。当然,说得在多也没有用,更充分地还在于实践!
本文标题:《找次品》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5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