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
考试题(一)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1、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3、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5、教学信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1、客观性原则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根据人们的所作所为,才能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作出正确的判断。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3、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4、表征5、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科学心理学独立于1879年,而教育心理学诞生于1902-1903。2、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他于1902、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3、认知心理学者安德森将知识的学习分为陈述型和程序型。4、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5、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_习俗水平____和_后习俗水平____。6、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_科学主义_____和___人文主义__。7、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___自我提高内驱力___和___附属内驱力___组成。8、动机由需要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9、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人本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三、简答题(20分,每小题5分)1、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激励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是世界公认的社会学习理论专家,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学习理论;一个是动机理论。学习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形成,动机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控制与调节,自我效能感理论则是动机理论的核心。他认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还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这里班杜拉的“期望”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期望是效能期望,即自我效能感。班杜拉不仅指出结果期望对人的行为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更强调了效能期望在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也知道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某种行为,因为这还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要想使学生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首先要了解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自身行为成败的经验。学生的亲身体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历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地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2、别人的替代性经验。人类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自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做成了某件事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就会想象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看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遭到失败,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3、他人的言语劝说。这是凭借说服性建议、劝告、解释、引导等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例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信心不足时,班主任可用“只要坚持下去,认真对待,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等话语来激励学生,使之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坚持完成相应的任务。言语劝说因使用简便而成为一种常见的提高效能感的办法。然而,这种方法缺乏经验基础因而不十分牢固,在形成效能期望方面的效果也是脆弱的。4、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对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焦虑过高的学生往往回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恼回是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生变化;心情紧张过分激动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以上四种因素常常是综合起来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发生影响的,因而班主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时也应综合加以考虑。2、班级建设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级建设工作中一项不容忽视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关注。班级建设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关键。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学习者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自我效能感。那么如何在班级活动中经常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呢?首先,制定班级活动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的过高师生经过艰苦努力还达不到,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生产生有能力感。其次,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亲历成功的机会。例如: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知识竞赛、征文、板报等活动,班主任要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并在班级中推选出若干名有特长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总之有充分参与的机会才有亲历成功的可能。再次,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才能的机会,人都有表达自己才能的欲望,充分满足这种愿望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不要包办代替,而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自由竞争,并且要给每个学生留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例如:班干部的竞选;利用班会、团会让学生上讲台来发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对班级开展的一些活动的设想,小结班级各项常规表现等等,通过让学生参与并体会成功来提高自我效能感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树立学习榜样,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则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并能受到班级同学的首肯。从而可增强自我效能感。在班级建设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目的是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而活动内容上也是非常广泛的,如:在学习的各阶段,可发动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期中、期末考试后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在制定班级公约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等等。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即可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我效能感,也能从中学到别人的长处,还可以从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还没有发觉或发掘的潜能,这些都有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另外,在班级活动中,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是促进观察学习的又一手段,好的榜样不一定是指一个人也可是一件事,这里关键是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的身上,从榜样中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3、创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专制而压抑的班级氛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久之则会破坏或降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在班级氛围建设中,班主任应该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是要耐心做其思想工作,循循善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讥讽更不能惩罚,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一起来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对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总之,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4、班主任要不断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强化以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使学生自觉地在班级活动中自我强化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关键,进行自我强化首先必须建立自我行为标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就自然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何建立适当的标准这对自我强化是非常关键的,标准过高经过努力后还达不到,反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标准过低,既不利于能力的发展,也无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此要学会建立恰当的标准,关键在于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自我观察,在这一方面,班主任要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建立适当的标准(目标)可以通过一步一步设立较近的具体的目标来达到,因为较近的具体的目标能使人较快地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如果目标太远大或太抽象,虽然取得一些进步,但是与之相比会显得微不足道或觉察不出来,结果是感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从而使自己失望或失去耐心,降低自我效能感。5、利用班主任自身独特的权威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社会学和心理学都研究表明,对于权威,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将他们的指示、要求等付诸于实践。而作为中学生来说模仿心理倾向突出,易受暗示心理更强,而且,他们尽管性格千差万别,但都对老师存在一种良好期待,期待自己的班主任有深厚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可以引导他们不断向前。在这种情形之下,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班主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班主任要不断汲取知识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班主任的刻苦钻研往往有利于整个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并且,班主任如果有较高的权威,其博学的形象和不断追求自身完善的精神往往对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2)班主任要对后进生施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对后进生来说,他们往往既自卑又特别敏感,所以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关心。(3)班主任要利用好期望效应和鼓励性评价。对学生而言,班主任的热切期望和热情鼓励所给予的动力作用是巨大的。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学生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该学生就会认为自己能够变好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反之则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观念,因为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来自权威的看法,易为学生认同。所以教师无意中反映出对学生的失望,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叹息,都会是他们失去进取心。”显然,班主任作为班级权威所给予的期望和评价对学生班杜拉培养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尽量多鼓励少批评以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2、根据皮亚杰的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应如何促进学生认知发展?⑴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⑵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⑶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⑷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3、如何理解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积极影响: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局限性:教师角色没有转变过来,还是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课内课外学习状态缺乏连贯性;教学过程中合作观念不足。4、简述品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同点:(1)两者所附庸的对象不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结构,思想品德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附庸。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完全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的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6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