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文学概论》精讲脚本(改版增加内容)
说明:脚本的序号与修改方案的序号是一一对应的。修改方案见附件“《文学概论》新版教材内容修改方案”。重讲的部分:1、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独立”说“独立”说是指,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这种观念来源于德国美学,特别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后来在英、法“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想潮流。他们主张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与功利无关等。这种文学观念在中国近现代也有,其所强调的也是文学是一种人的游戏。注意:英国王尔德和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关于“独立”说的论述。2、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3、中介层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呢?这还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没有中介层面,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中介一: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若与主体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是无所谓美或不美的。注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的对比。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中介二: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或者说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似曾相识的东西。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一切功利欲念,最终实现精神超越和净化。3、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一)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理论概括审美意识形态首先又一个历史生成的问题,然后才是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概括。1、历史生成原始社会,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奴隶社会,审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被拆解。注意:中国古代的《诗经》各类作品中《硕鼠》、《伐檀》等作品就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反映。2、理论概括马克思在1859年的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艺术的”“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审美意识形态”的雏形。“审美的意识形态”概念最早见于俄国革命的文艺理论家沃罗夫斯基1910年《马克西姆·高尔基》一文中。1984年中国文学理论家钱中文在《文学理论:观念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文学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理论。6、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二)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要素(二)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因素我们如果对艺术直觉进行静态分析,就不难发现,它是由感性直观因素、理解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的。1、感性直观因素是艺术直觉过程中的可见因素,它在整个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理解因素一方面是指艺术直觉的结果,即从审美对象中获取的意义、意味,一方面又是指艺术直觉的抽象作用,即将对象某一方面的特征突出出来,而将其他性质淡化掉。3、艺术直觉的情感因素一方面是指审美对象中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内容被审美主体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指审美主体在捕捉到对象的感性形象和意味的同时也向对象投射了自己的情感。所以,艺术直觉就是这样将感性、理解、情感诸因素融为一体的复杂过程。在实际的艺术直觉过程中,感性、理解、情感等因素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审美活动过程既有感性认识内容,又有理性认识内容,而这不同层次的认识内容又与不同层次的情感相融会,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并且是更高级的情感,这就是美感或审美体验。12、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三、叙事的层面(一)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故事情节中重要的不是行为和事件本身,而是对行为、事件如何发生的过程、形态所作的独特的描述。于是如何讲述的问题就比讲述什么显得更为重要了。注意:《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和对这个故事的描述就是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的关系。只需改脚本的部分:7、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二)文学活动(二)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注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论述。(去掉页码就可以了。)9、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二、文学的文化意义(四)憧憬人类的未来(四)憧憬人类的未来文学诗意地表现人的愿望、理想和幻想,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性的未来,而获得文化意义。例注意: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附件《文学概论》新版教材内容修改方案。1、新变和新增的内容1、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旧教材为“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增加了第四种说法—独立说。)删:05:51—06:22插入:33:202、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3、中介层(把原教材中的第三点和第四点合并为中介层)删:02:18-03:55删:16:35-16:41改:20:40-24:553、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这一节替换了旧教材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这节改:28:35-30:284、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三节叙述内容二、人物(二)表意型人物(旧教材在“扁平”人物中讲过表意型人物这个问题,新书将之专门提出来作为一点)旧版精讲已讲5、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实际上是旧教材中的第一节的第三点)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改:01:58-54:476、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二)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要素(替换了旧教材中的“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改:05:45-17:452、基本内容不变,增加小标题和改变例子论述同一个问题7、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二)文学活动(在论述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的时候举例和论述与旧教材不同)脚本需改,例子在P15页,其余都不变。8、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举例做了改变)不用改。9、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二、文学的文化意义(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举例有所改变)脚本需改,注意例子已改。10、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论述时改变了部分内容)删02:18-03:5311、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第一节文学文本二、文学文本的层面(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旧教材不分小点论述,新教材单独列出小点)不用改。12、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内容旧教材中论述过,但没有分点论述这个问题)(一)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插入:27:0613、第四章叙事作品第四节叙述动作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新加标题分点论述)(一)接受活动的参与者(新加标题)(二)叙述者与接受者(新加标题)不用改。3、新版教材删除的旧版的内容14、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二、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这部分内容被删)删:14:22—31:3315、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三节叙事内容三、结构(此部分内容被删)删:19:45-44:4616、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五节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被删)全删00:00-17:50
本文标题:《文学概论》精讲脚本(改版增加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6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