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摘要: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利润构成都受到影响,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较大冲击。强资本约束和高收益率要求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其盈利模式。本文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探讨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选择。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盈利模式一、引言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没有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基本由中央管理机构设定。管制的利率带来了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不平等分配,造成了市场的扭曲。家庭部门及个人由于存款价格低而无法获得合理的存款收入,也很少得到贷款的金融支持。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风险相对较小但效率低下的大企业集团和其关联企业,中小企业也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这就造成了银行经营效率的相对低下,风险定价能力也难以得到改善,金融创新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也不易提高。同时,管制的利率没有反映市场的真实流动性状况,无法全面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因此,美、日、韩、拉美等国都在各自发展进程中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2013年7月,央行首次规定存款利率上浮并取消了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和票据贴现的利率管制。同时,一系列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措施也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加速。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既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创新,推进金融体系的演化,同时其也不可避免地压缩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将加快银行业的优胜劣汰,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也亟待改变。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美国、香港、韩国、拉美等国都经历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各国的利率市场化也都对银行业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参考国际经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收入、成本结构和利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短期内银行存贷利差将收窄,资产质量可能下降,长期来看存贷利差则会企稳回升,银行业的收入、成本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银行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美国、香港和韩国的经验都证实,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存款利率大幅上升,存贷利差和净息差在短期内受到明显冲击。但是,银行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增加高收益贷款比重,存贷利差往往能够企稳回升,有时还可能高于利率市场化开始之前的水平。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慢慢摆脱对存贷利差的依赖,逐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从而抵消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美、日、韩、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顺利实现了盈利模式的转型。其商业银行逐步摆脱传统的盈利模式,实现了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均衡增长,并且结合兴起的网络金融、电子金融等,大力发展个人业务,形成各自的特色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得到快速发展。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对银行业的冲击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相对较晚,自1980年开始,实行了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完成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市场首先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了以Shibor为基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体系。随着直接融资的大量普及,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得到快速提升,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管理下,债市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按照先外币、后本币的顺序,逐步实现了境内外币贷款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目前,市场普遍认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经过半,贷款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改革开始触及最实质的部分。在网络金融、民间金融的冲击下,银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上已经加快。央行也已表态,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并在一两年内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对于银行业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利率市场化初期,为争夺存款,银行会综合运用提高利率、发行高回报率理财产品等方式,将大幅推高银行的资本成本,加剧银行业的竞争,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率,实现银行业的优胜劣汰,有特色、对市场更敏感的银行将得到更多发展。在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下,资金的配置效率将得到改进,中小企业和家庭部门的融资可能更易得到支持。对于银行业来说,银行将面临资金来源、收入结构调整、产品创新等各种压力。商业银行则需要用于变革,结合市场不断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探讨适合利率市场化运作的管理结构和盈利模式。通过变革,来规避利率风险,提升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四、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现状当前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利息收入占比太高从我国上市银行近几年利息收入可以看出,利息收入仍然呈大幅上升趋势,2012年利息收入为3.72万亿元,约是2006年的3.23倍(根据16家上市银行公告数据整理),虽然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也在逐年增长,但利息收入比重仍达八成之多。(二)中间业务多属于传统型业务,并且占比偏低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40%左右,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从上市银行公告数据来看,我国上市银行近几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始终只是略高于10%,2013年中的占比约为13.29%,比2009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明显偏低。而从中间业务构成来看,结算与清算业务、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等占比较大,多属于传统型业务,高收益的创新型业务占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水平低、收益差,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三)偏重规模扩张,盈利模式重扩张轻效益,经营效率有待提高由于利率管制,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息差较为稳定,竞争性不强,中间业务仅仅作为存贷业务的补充。在开拓中间业务时,各商业银行偏重于规模扩张,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中间业务品种大多雷同,缺少创新,竞争激烈,片面追求扩大中间业务规模,而造成中间业务收益率低,忽视了中间业务的效益。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经营效率有待提高。(四)对新型业务的创新明显不足,业务创新品种少,效益有待提高新型业务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和重点产品。产品创新度不高,照搬国外银行创新产品和业务的较多,不能及时跟上市场与客户需要,往往出现低层次上的恶性竞争,这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能力。五、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我国银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外资银行深入参与我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中,利差收入占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严重偏高,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低。在利率市场化实现后,存款利率的走高将进一步压缩利差的空间,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型盈利模式不会在适应新的形势。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管理模式和业务创新,转变盈利模式。(一)转变经营思路,重视风险收益,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在巴塞尔协议III发布后,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要求更高。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思路,重视风险收益,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整体盈利水平。这一方面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改变传统业务只收取息差的思路,进行业务创新与规模扩张的平衡,提高资本的收益率;强调资本风险收益的重要性,进行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的结合;一方面业务的开拓更需要强调风险收益,产品创新和业务开拓注重风险的控制,提升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二)重视传统业务的稳定,保障利差收入水平维持在合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将压缩银行业的利差水平,但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盈利结构的变化过程来看,利息收入仍然会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甚至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利差收入有时甚至会提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重视传统业务的稳定,保障利差水平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盈利模式的转变。(三)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特色产品,提高竞争力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少、层次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银行业需要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提高产品的产异化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各商业银行可以综合利用自身的人才、渠道和信息优势,开发出具有自身优势的创新型产品,结合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树立品牌,从而减少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提升竞争力。(四)加强管理和服务创新,细分市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在网络金融和民间金融蓬勃发展的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管理和服务创新,细分市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在我国,商业银行须结合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细分市场,加快产品创新,构建具有特色的市场优势,满足客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产品、定价策略,重视市场差异,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提升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参考文献:[1]彭中.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与银行路径选择[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2(11).[2]余虹.1934~2010年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变迁的价值链解析与启示[J].当代经济科学,2013(02).[3]姜建清.银行转型与收益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张楠慕.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变化[D].浙江大学,2013.(作者单位:广东粤电财务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8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