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3卷第4期古生物学报Vol.23,No.41984年7月ACTAPALAEONTOLOGICASINICAJuly.,1984黔南、滇东一带中三叠世石珊瑚和海绵邓占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孔磊(云南石油地质科学研究所)回顾珊瑚研究史、迄未见早三叠世的珊瑚的报道,人们目前认为中生代石珊瑚始于中三叠世。有关中三叠世珊瑚的研究,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有几位欧洲学者(Tommasi1889,1911;Tornquist1889,1900等)对产于中欧和南欧中三叠统贝壳灰岩组或同期的层位的珊瑚群,作了一些报道。经他们描述的计有Montlivaltia,Thecosmilia,Margar-ophyllia,Margarosmilia,Isastraea和Thamnast-raea等属的一些种。在以后的几十年内,国外基本上未见有专门研究中三叠世珊瑚的文献。中三叠世珊瑚的地理分布,目前仅知限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地区、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等地;欧洲以外的地区,除本文提供的黔南和滇东以外,还未在其他地区见及。在缺乏早三叠世珊瑚的情况下,研究中三叠世珊瑚,对探讨中生代珊瑚的发生和系统演化,古生代四射珊瑚与中生代石珊瑚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也有一定的重要性。本文描述的中三叠世珊瑚和海绵,系笔者在1979—1981年野外工作期间,陆续采自贵阳青岩、贞丰下按和云南师宗等地区。在此期间、承云南石油地质科研所李方夏和贵州省地质局区调大队董卫平、王洪第等同志提供产地线索和有关地层资料,另外,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金华、潘华璋、王义刚等同志提供有关层位中的瓣鳃、腹足和菊石的鉴定成果,笔者借此谨致谢意。根据新近的资料分析,中三叠世时期,黔南和滇东地区的海相沉积,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相区(插图1)。北部是碳酸盐岩台地型沉积区,南部则以泥岩类沉积物为主,并产出菊石和浮游型瓣鳃类的盆地型沉积区。两大相区接触形成的相变带内,岩性变化十分迅速,两类不同相的岩性无论在纵向或横向上均呈不规则的指状交叉。这条相变带从贵州境内的凤山镇向西南经马场坪—青岩—平坝—镇宁—贞丰—册亨—兴义以至云南的师宗一丘北,然后折向南东,微呈“S”形延伸。此外,在贵州罗甸板庚一带,还有一个环形的相变带。在上述相变带内靠碳酸盐台地的一侧,一般发育一套块状不显层理的亮晶灰岩(Sparitelimestone),具有极发育的栉壳构造(Incrustati-on)(即葡萄状构造——Botryoidalstructure)及豆状构造(Pisolitictexture)。它的成因,一般认为与蓝绿藻有关。同时,还伴生有不少能够形成钙化壳的红藻类(主要是管孔藻类)。国内一些石油地质工作者把它看作为生物礁(另外,也有人认为它缺乏典型的造架生物,不是生物礁),并据此划出一条带状的绵亘数百里的堤礁(Barrierreef)和一个板庚环礁(Atollreef)。石珊瑚和钙质海绵的产生,与上述生物礁的相带有密切的关系。据笔者所知,它们赋存于下述两种沉积环境中(插图2)。第一类的沉积相是处在生物礁的礁核部位,这里的珊瑚和海绵,作为造架生物参与造490古生物学报23卷礁作用,但是它们的数量远逊于各种藻类。这可能是因为中三叠世时期石珊瑚的发育还处于初期阶段的缘故。不过,我们在野外也看到有些分枝状珊瑚群体可以形成一米以上直径的块体。在这类环境中生长的珊瑚,以丛枝状的群体类型为主,枝体一般较粗,直径2—4厘米。珊瑚个体往往缺乏轴部构造。构成这类相带的碳酸盐岩,主要是化学成分上十分纯净4期邓占球:黔南、滇东一带中三叠世石珊瑚和海绵491的亮晶生物灰岩(Spariteorganiclimestone)和亮晶生物碎屑灰岩(Intrabiopelsparitelimest-one),显示为高能环境下的沉积。已知属于这类相带并赋存石珊瑚的地点有贵阳青岩狮子山;平坝羊昌河;贞丰盘龙、下按和连环寨;兴义泥凼;师宗五洛河;丘北五林场等地以及板庚的环礁的礁核部位。另外,沿着上述堤礁分布的狭长地带。今后还可能发现更多的珊瑚产地。第二类产出珊瑚与海绵的沉积相,是生物礁礁前斜坡带的次一级平台上(插图2)。目前,我们仅知道贵阳青岩雷打坡一处。这里水体拉深,水动力条件为低能环境,比较安静。沉积物以泥晶灰岩和有陆源碎屑混入的泥质灰岩和泥灰岩为主。具有明显的微波状或水平层理。也常有泥质疙瘩状构造。珊瑚的产出一般为半球状和矮簇状群体,体积细小的比大者多些。单体珊瑚则一般为细小的锥状和短柱状,常固着在瓣鳃类的贝壳上生长,岩层风化后,石珊瑚体自由剥落,海绵则为粗枝状。但是珊瑚罗海绵的数量占同层中产出的生物总量的比例是很少的,估计不超过10%。其它的生物,以小型腕足类为主,数量与属种均极为丰富,其次是瓣鳃类、腹足类与棘皮动物(主要是海百合)。此外,还有数量不多的菊石和鹦鹉螺。对本文描述的石珊瑚和海绵产出的层位的时代归属问题,前人曾做过许多工作,根据共生的菊石、瓣鳃类和腕足类的研究,认为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笔者通过对石珊瑚与海绵的研究,和它们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贵州青岩雷打坡青岩组产石珊瑚和海绵的层位中(相当杨遵仪、徐桂荣,1966年文章中的剖面第4层),产石珊瑚Procyathophoraaff.fürstenbergensis(Eck),Pamiroseriscf.silesiaca(Beyrich),与它们近似的已知种是Procyatho-phorafürstenbergensis(Eck)和Pamiroserissilesiaca(Beyrich),均见于德国南部的中壳灰岩组(Anisian);海绵TremadictyonroemeriAssmann亦仅在德国南部的中壳灰岩组发现。因此,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分子以外,青岩组的珊瑚和海绵动物群与德国中壳灰岩组的珊瑚和海绵动物群的面貌比较相似,其地质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早期,即安尼锡期(Anisian)。与珊瑚及海绵共生的菊石,据王义刚等人的研究,计有Paraceratitesbinodosus(Hauer),P.cf.prembanus(Mojs.),BulogitescoronatusWang,B.multicostatusWang,Proarcestessp.等,都是典型的晚安尼锡期的分子,相当于广布世界各地的ParaceratitesbinodosusZone带。492古生物学报23卷对瓣鳃类(陈楚震等)和腕足类(杨遵仪、徐桂荣)的研究,也得出与上述一致的结论。贞丰下按所产的石珊瑚与海绵,位于中三叠统杨柳井组上部灰岩。黔西南地区的杨柳井组,据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为白云岩、上部为石灰岩。由于化石少,因此它的时代归属往往是根据上伏竹杆坡段(组)所产化石的时代来推断。不少地质工作者将它划归晚安尼锡期。这次我们在贞丰下按的杨柳井组上部灰岩内采获不少的珊瑚,少量的瓣鳃类和海绵。其中的瓣鳃类经陈金华鉴定为DaonellaindicaBittner,其地质时代不是安尼锡期,而应该是拉丁期(Ladinian)。贞丰下按杨柳井组中所产的石珊瑚面貌比较复杂。有接近欧洲安尼锡期所产的分子,如南阿尔卑斯安尼锡克阶所产的Zardinop-hyllumquinqueseptata(Tornquist),下按所见,为该种的亲近种Z.aff.quinqueseptata。另一些分子,如:Pinacophyllumspizzensis(Tornquist)则见于南阿尔卑斯的拉丁尼克阶。下按所产还有一些属于晚三叠世早期的分子,如VolzeiachagyabensisDengetZhang它在西藏,是产于晚三叠世早期。Elasmophylliaaff.milchiCuif的已知种E.milchiCuif常见于南阿尔卑斯晚三叠世早期,即卡尼期。从珊瑚属种的分子来看,下按的杨柳井组所产,包含有中三叠世早期(Anisian)、晚期(Ladinian)和晚三叠世早期(Carnian)的分子。此外,贞丰下按与师宗五洛河所产的石珊瑚,还有相当数量的新属、种,说明该区的石珊瑚具有一定的地方性色彩。结合对同层位的瓣鳃类及有孔虫(据何炎鉴定,含晚拉丁期—卡尼期的属种)的研究,所提供的时代归属的意见来考虑,将杨柳井组上部灰岩段划归中三叠世晚期,即拉丁期似较为妥*。贞丰盘龙和连环寨、师宗五洛河、丘北五林场及贵阳青岩上珊瑚层(法朗组、相当杨遵仪、徐桂荣,1966年文章中剖面第8层)等地点产出石珊瑚与海绵的层位与贞丰下按杨柳井组上部灰岩段的层位相当,亦为中三叠世晚期,即拉丁期。还应提及的是,虽然杨柳井组比青岩组的层位高,但我们在杨柳井组找到原始类型的石珊瑚却比在青岩组找到的为多。同时,杨柳井组所产的石珊瑚在属和种的类型上也比青岩组为多。本文所描述的石珊瑚,产于贞丰下按杨柳井组者计有10属12种;而青岩组所产,只有5属6种。笔者认为,层位较高的杨柳井组出现较多原始类型这一现象,是在总的属种丰度较高或分异度较大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原因可能还是不同沉积相对珊瑚发育影响的结果。化石描述石珊瑚目ScleraetiniaBourne,1900扎尔丹珊瑚科ZardinophyllidaeMontanaro-Gallitelli,1975扎尔丹珊瑚属GenusZardinophy-llumMontanao-Gallitelli,1975具皱壁的细长单体珊瑚,外形圆柱状或虫管状。体壁和隔片均由纵向摺皱的羽针层组成。六条原生隔片占主导地位。每次出现两条。从不在轴部交接。隔片呈两侧对称排列。次生隔片发育不完全,短小,不规律地出现于各象限内。无鳞板。偶有不完整的拱形横板。模式种ZardinophyllumzardiniiMontan-aro-Gallitelli讨论1971年西伯利亚古代珊瑚会议上,蒙太利诺、加利特利(MontanaroGallitelli)在他的“一些原始的三叠纪珊瑚形态和结构”一文上提出,根据形态和骨骼结构的观察,他认为小型单体的HexastraealeonhardiVolz,因有两侧对称排列的隔片和隔片不等时的出现,不归属于石珊瑚目(Scleractinia),可能是一种四射*黔南地区的杨柳井组,其时代为安尼斯克期晚期。根据目前的研究程度,笔者不另立新的地层单位。本文现在沿用的杨柳井组,仅指其上部含珊瑚海绵的一段灰岩组而言,不是泛指的杨柳井组。4期邓占球:黔南、滇东一带中三叠世石珊瑚和海绵493珊瑚。1974年他再指出H.leonhardi既不属于四射珊瑚又不属于石珊瑚。1975年,他把他以前鉴定为H.leonhardi的标本中,抽出单体的那一部分标本,建立起本属和Zardinophyllidae科,并以这个科为起点,创立新目Hexanthini-aria。笔者因材料所限,仅认为这个属是可取的,暂时列入石珊瑚目内。分布时代欧、亚大陆;中、晚三叠世。五隔片扎尔丹珊瑚(比较种)Zardlnophyl-lumcf.quinqueseptata(Tornquist)(图版III,图1)cf.1900CassianastreaquinqueseptataTornquist,s.125,Taf.ll,Fig.3.小型单体珊瑚,横切面近圆形,直径约1毫米。个体体壁呈波曲状,厚度约0.1毫米。五条原生隔片,直伸的,长度约为个体半径的1/2—2/3,隔片外端所处的体壁常向内陷构成外表的纵沟,年青的隔片不发育。隔片和体壁的微细构造不清楚,横板也不清楚。比较1900年托恩基斯特(Tornquist)报道,南阿尔卑斯中三叠世安尼锡期Sturia灰岩中一种小型单体珊瑚,他描述为Cassianastreaquinqueseptata,从他提供的图影来看,特别是对照基夫(Cull,1975)重新考察作为Cassianas-trea属的模式种StylinareussiLaube(1865)的模式标本以后,很易发觉Tornquist描述的种不应归属于Cassianastraea。根据珊瑚体横切面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归入Zardinophyllum似乎可行。描述标本与托恩基斯特描述的
本文标题:古生物学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