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电话:010-82025511传真:010-82079687第1页共5页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化石燃料,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2)了解化石燃料储量有限、不可再生。(3)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绿色能源的重要性。(4)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知道煤和石油综合利用和一些主要产品。(5)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形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阅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3)学会与他人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2)更加关注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教学重点】化石燃料对人类的重要性、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难点】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其污染。【实验药品、仪器与技术媒体】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4个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火柴、木条、酒精灯、煤油灯、相关的图片和音像资料【教学模式】创设探究拓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图片投影)童话“小猫种鱼”(教师讲述)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我给大家讲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小明9岁了,很爱琢磨问题。有一天,他的妈妈给他讲了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他悄悄地在花园里埋下一条鱼和一根木棍,想看看它们能不能变成煤和石油。妈妈发现少了一条鱼,以为被小花猫叼走了,把这笔账记在了小花猫的头上。他不敢告诉妈妈,只是偷偷地乐。然后,每隔几天去看看,想知道究竟什么时候它们能变成煤和石油。这就是小明“种煤”“种石油”故事的前半段。大家猜猜后来怎样?生:它们会烂掉。(提问)为什么小明种不出煤和石油呢?木棍和鱼有没有可能变成煤和石油呢?生:不可能变成,因为现在没有古时候的地质条件。(讲解)大家可能在博物馆中见过化石,比如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图片投影)所谓化石燃料,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化石一样,都是生物遣骸在特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过程变化而来。(图片投影)但是,化石燃料的变化过程又有些特殊,它富集了可以燃烧的成分,所以具有可燃性。(播放)录像: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小结并投影)一、化石燃料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电话:010-82025511传真:010-82079687第2页共5页1、化石燃料的形成高温高压由古代生物遗骸煤、石油、天然气几百万年二、探究活动活动一:估算我国地下储藏的化石燃料经历多少年后会被耗尽?(讲解)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蕴藏量较丰富的国家,但石油的蕴藏量较少,解放前被说成是“贫油国”。解放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建立许多油田,你们知道哪些油田?(图片展示)我国化石燃料资源(学生活动)由学生估算我国地下储藏的化石燃料经历多少年后会被耗尽?,并填入书P140表中(提问)从计算的结果,你明白了什么?(小结)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留给现代人的珍贵遗产,不能再生,用一点少一点。我国化石燃料的资源毕竟有限,而且人口众多,对燃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资源的节约。(投影)2、化石燃料在自然界的储量有限。我们必须特别注意资源的节约。活动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学生角色扮演)比一比煤和石油,谁的用途多?(讨论)1、煤干馏能得到哪些物质?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2、石油分馏得到哪此产品?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归纳并投影)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干馏焦炭1、煤煤焦油化学变化焦炉气用途:燃料、农药、化肥、炸药、塑料、油墨、炼铁等。煤称为黑色的“金子”或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气汽油分馏煤油2、石油柴油物理变化润滑油重油石蜡沥青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化肥、洗涤剂、医药等。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学生分组实验)书P155实验5-9比较石油常见馏分的某些性质(颜色和流动性)(教师演示)书P155实验5-9比较石油常见馏分的某些性质(燃烧)由学生给出能反映这些性质和馏分沸点范围相互关系的结论。(教师演示)书P155实验5-10(现象)煤油完全燃烧现象,火焰明亮,不产生黑烟。煤油不完全燃烧现象,产生大量黑烟。(结论)燃料不完全燃烧既浪费燃料,又产生污染。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电话:010-82025511传真:010-82079687第3页共5页活动三: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讨论与交流)根据上网查阅资料,填写下表:煤石油天然气所含主要元素所含物质燃烧产物(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启发、补充。(投影)上表煤石油天然气所含主要元素碳以及氢、氧、氮、硫等碳、氢所含物质复杂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物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甲烷(CH4)燃烧产物CO2、H2O、硫的氧化物(SO2)和氮的氧化物(NO、NO2)等CO2和H2O(引导讨论)大家看一看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想一想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由学生总结。(小结并投影)三、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1、温室效应加剧;2、酸雨;3、余热污染水源,水中生物死亡;4、固体废物污染。(观看录像)酸雨(提问)根据分析,你认为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哪一种燃料?为什么?并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生:天然气,因为污染小。点燃(投影)CH4+2O2====CO2+2H2O天然气通常称为“清洁能源”(提问)关于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国家现在有一项伟大的工程。你们知道是哪一项吗?生:西气东输。活动四:四、化石燃料出路(思考)化石燃料的资源不能再生,十分有限;将它们当燃料烧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化石燃料出路何在?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并投影)一是重视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二是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三是积极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问)面对化石燃料紧缺,你觉有哪些新能源可开发和利用?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电话:010-82025511传真:010-82079687第4页共5页学生自由发言。(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氢能源)三、拓展视野(阅读)书P155可燃冰(展示)可燃冰的相关资料四、反思与小结(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什么?(投影)学生小结,屏幕投影:1、煤、石油、天然气是宝贵的化石燃料,在自然界的储量有限;2、燃烧化石燃料,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3、出路在于综合利用,并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五、学生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石油B、煤C、天然气D、甲烷2、“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据此,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氢气3、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和是()A、潮汐B、酸雨C、臭氧层空洞D、工业三废4、甲烷的实验室制法是:用无水碳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态药品,经研磨均匀混合后装入试管中,加热后产生甲烷气体。通常情况下,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难溶于水,很容易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1)制取甲烷时可以采取与(填药品和气体名称)的装置相同;(2)将上述混合物粉末装入试管前,应先检察装置的;(3)收集甲烷可以采用法,因为,还可以采用法,因为;(4)点燃甲烷前一定要先检验甲烷的。布置作业:1、完成书P156习题1~32、完成练习册P107~1091~213、调查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调查你所居住地区所用的燃料种类,并了解它们的市场价格,从经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使用方便等各方面进行利弊比较。把你分析的结果总结一下,写成小论文与同学们交流。教案评析:本课题采用“创设探究拓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本课题共设置四个学生探究活动(活动一:估算我国地下储藏的化石燃料经历多少年后会被耗尽?活动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活动三: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活动四:四、化石燃料出路。)教学中采用了问题讨论法、分组实验法、学生角色扮演、教师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电话:010-82025511传真:010-82079687第5页共5页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课题设计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本节课导入以每个学生耳熟能详“小猫种鱼”故事开头,引起学生的好奇——不明白化学老师怎么会提起这样一个故事,再继续讲小明“种煤”“种石油”的故事,学生在笑过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煤和石油是不能种出来的,从而为他们意识到珍惜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做好准备。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石燃料是怎样形成的,便于下面学习展开。2、、注重联系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如联系我国化石燃料资源、“西气东输”工程等,通过教师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3、注重实验的教学。本课题在教学中安排一个学生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安排两个教师演示实验,使用“马灯”演示煤油燃烧的情况很方便,是一种创新。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许多煤、石油有关的图片录像,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地介绍给学生,并且引入特色的相声教学,让学生在笑声中了解煤、石油的用途。
本文标题: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