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围产期感染的病原生物
风疹病毒一、病例介绍二、病原体病例【临床表现】主诉:妊娠伴低热、全身散在红色丘疹。病史:女,24岁,1997年第1次妊娠,末次月经1997年7月15日,妊娠10周时出现低热,体温38℃,伴全身散在红色丘疹,服板蓝根冲剂后1d体温恢复正常,3d皮疹消失。11月3日(妊娠15周)检查血清风疹病毒(rubellavirs,RV)IgM1:100倍稀释阳性,诊断为妊娠合并风疹。患者放弃妊娠,11月14日回家乡行引产术,12月28日RVIgM转为阴性。1998年第2次妊娠,末次月经1998年8月19日,孕期无任何不适。10月20日血清RVIgM阳性,以酶标抗体捕获法测定其浓度高于临界值50倍,RVIgG1:1000倍稀释阳性,RVRNA阳性。患者再次选择放弃妊娠,10月30日行人工流产术,绒毛活组织检查见绒毛组织中有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此后复查血清RVIgM浓度逐渐下降,RVIgG浓度逐渐上升,1999年3月18血清RVIgM及RVRNA均转阴性,RVIgG浓度上升至1:8000倍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风疹病毒IgM1:100倍稀释阳性。讨论1.TORCH指孕产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分别只那些病原体?2.妊娠合并风疹的主要危害是什么?3.风疹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4.什么是先天风疹综合征?5.风疹的主要诊断依据有哪些?6.风疹的临床感染需注意哪些问题?TORCH•TORCH是在1971年由美国医生Nahmias首次提出,他将能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造成先天畸形或发育异常的主要病原体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合成TORCH一词。•T指弓形虫(Toxoplasma,TOX)•O指其他(Other,主要指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R指风疹病毒(Rubellavirus,RV)•C指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H指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典型的先天性弓形体病“三联征”包括视网膜脉络膜炎、脑内钙化、脑积水•典型的CRS的三联征为白内障、耳聋、心血管畸形•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感染可侵袭胎儿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肺、脾等器官,造成死胎或流产--目前多认为巨细胞病毒是TORCH感染中对母婴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HSV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流产,发生率可高达34%,其次是低体重儿、早产等。严重畸形如小头、小眼球、视网膜发育异常、脑钙化等可发生在孕早期感染者。风疹病毒属节肢介体病毒中的披盖病毒(Togavirus)群,为风疹的病原病毒。由T.H.Weller与F.A.Neva(1962)及P.D.Parkman等(1962)自风疹患者的咽部洗涤液中分离到的。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诊断与防治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抵抗力单正链RNA病毒,直径约60nm,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包膜刺突有血凝性;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可细胞培养。形态与结构抵抗力不耐热,对脂溶剂敏感,紫外线可使病毒灭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免疫性病毒呼吸道局部淋巴结血儿童(症状较轻):发热、出疹、伴耳后和枕下淋巴结肿大成人(症状较重):发热、出疹,关节炎和关节疼痛,血小板减少,出疹后脑炎等。胎儿先天性感染:流产、死胎或风疹综合征(先心、耳聋、白内障)致病机制儿童风疹成人风疹风疹综合征(先天性感染)病毒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孕妇血清中抗体有保护胎儿免受风疹病毒感染的作用免疫性诊断与防治病原学检查防治原则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风疹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与确诊的风疹患者在14~21天内有接触史。2临床症状:发热;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实验室诊断1.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2.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3.恢复期病人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4.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具备(2)条,同时伴(1)或(3)条。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条。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或(2)或(3)条。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1.1新生儿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心脏病,听力缺损,色素性视网膜病,唇裂腭裂,头小畸形,X线骨质异常。1.2紫癜、脾肿大、黄疸、精神性迟缓、脑膜脑炎。2经实验室确诊患儿母亲在妊娠早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史3实验室诊断3.1婴儿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3.2婴儿风疹IgG抗体水平持续存在,并超过母体被动获得的抗体水平(4倍以上)。3.3婴儿咽拭子、血、尿、脑脊液或脏器活检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RNA。4病例分类4.1疑似病例:具备1.1任一条或可伴1.2任一条。4.2临床诊断病例:具备.1.1任一条或可伴1.2任一条,同时伴2条。4.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3.1或3.2或3.3条。防治原则预防:隔离病人、接种疫苗、终止妊娠治疗:早期检测视、听力障碍,给予特殊教育风疹的预防三种不同免疫方案:•以美国为代表的给1-12岁的男女儿童普遍免疫•以英国为代表只给11-14岁的女孩接种•在绝大多数育龄妇女已有免疫力的一些国家中,则采取婚前测抗体,阴性者接种疫苗•在欧、美一些国家中,育龄期妇女中75-80%抗体阳性•科威特妇女中仅有5.4%没有免疫力•埃及妇女中100%已有免疫力•我国育龄期妇女95%已有免疫力•各国的免疫方案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巨细胞病毒一、病例介绍二、病原体【临床表现】主诉:产后2天不哭、不吃,出现皮肤黄染1天。病史:女性,产后2天。第一胎足月产婴儿,自出生后不哭、不吃、出现皮肤黄染1天。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门诊以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新生儿黄疸入院。体征:精神不振,面部青紫,以口周较著,反应低下,两眼直视,且面部有散在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压之不退色。肝脾未触及,体重2.8kg。病例【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尿巨细胞病毒PCR荧光法阳性。【头颅CT检查】CT表现双侧基底节区均见有斑点钙化影,且双侧脑室室管膜下均见有弧线样高密度及斑点状钙化,双侧脑室后角显著扩张,双侧额叶均示密度低,边缘不清,诊断为先天性脑内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性大,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讨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哪些疾病?2.临床巨细胞感染可引起哪些类型?3.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有哪些?4.目前巨细胞病毒感染可采取哪些措施?病原体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诊断与防治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1956年Smith等首先用组织培养方法从患者腺体组织培养中分离出病毒。CMV多为潜伏感染,常可由怀孕等因素被激活概况形态与结构巨细胞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大DNA病毒,直径为230nm,病毒壳体为20面对称体,含有162个壳粒。周围有单层或双层的类脂蛋白被膜。培养特性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周期为36~48h,其特点是使细胞肿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产生有一晕轮围绕与核膜分离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称为“鹰眼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形态学诊断意义。核内包涵体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免疫性•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可长期或间歇地排出病毒唾液尿液宫颈与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传播途径•先天性感染:妊娠初期感染对胎儿的危险性尤大。母亲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具保护作用,以后再生育患婴的机会极少。•接触感染: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尿液、唾液、宫颈阴道分泌物、乳汁、粪中均可存在CMV,通过密切接触均可引起感染,但病人-病人或病人-工作人员间的传播尚无确切实例。•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体外循环和心脏直视手术等方式传播。病毒(潜伏感染)唾液腺、乳腺、肾脏、白细胞先天性感染:多种畸形、新生儿黄疸、耳聋、智力低下围产期感染: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体液感染:肺炎、视网膜炎、食管炎、结肠炎、脑膜脑炎致病机制激活(原发感染)(再发感染)长期或间歇排毒1.新生儿感染(产道感染)a.重症型: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侵犯中枢神经,肺炎,心肌炎)b.轻症型:假死,心脏肥大,高胆红素血症2.先天感染(垂直传播)a.全身型b.呼吸系型(百日咳样)c.肝脾肿大型d.胃肠型e.肾型CMV感染临床病型3.成人感染a.流感型b.单核细胞增多症型c.呼吸系型d.胃肠型e.肝炎型f.无症状型固有免疫:NK细胞对限制CMV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有作用。适应性免疫:可产生IgM、IgG、IgA抗体,但不能有效防御CMV的感染;CTL细胞毒作用对限制CMV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免疫性诊断与防治病原学检查防治原则病原学检查病变检测:尿沉渣涂片查找包涵体血清学检测:IgM特异抗体病毒培养:人胚成纤维细胞接种CPE(4-6W)病毒DNA检测:PCR防治原则增强体质、孕妇保健产妇病毒阳性者避免哺乳接种减毒活疫苗抗病毒治疗:丙氧鸟苷、邻甲酸弓形体一、病例介绍二、病原体【临床表现】主诉:频繁抽搐1个月。病史:女,1.5岁。频繁抽搐1个月,无发热,既往无癫痫史。体征:发育正常,颈软,无缺钙体征。【CT检查】CT平扫:左侧尾状核头、体部示散在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82~90HU双侧脑室体部边缘脑白质内示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模糊,左额、顶叶示小片状略高密度灶,其周围可见片状低密度影。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实验室检查】弓形体抗体阳性。病例1【临床表现】主诉:右侧肢体欠灵活半年余。病史:男,2岁。因右侧肢体欠灵活半年余就诊。体征:右侧肌力、肌张力正常。【CT检查】左侧尾状核头、体部散在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约90HU,双侧脑室体部边缘脑白质内示片状低密度灶。双侧放射冠区显示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96~98HU,双顶叶有边缘模糊小片状低密度影神志清,CT平扫:双侧放射冠区显示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96~98HU,双顶叶有边缘模糊小片状低密度影。各脑室、脑池未见明显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实验室检查】弓形体抗体阳性。病例2病原体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诊断与防治生物学性状1、形态2、生活史刚地弓形虫(弓浆虫、弓形体)Toxoplasmagondii•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细胞内寄生性原虫。•1908在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饲养动物“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命名:刚地弓形虫•1908-1920Darling先后报告4个病例,肌肉、血液、脾涂片发现类似弓形虫的虫体•1923人类弓形虫病捷克医师Janku•1970.Chaves-Carballo指出,Darling1908报告的病例,应改正诊断为弓形虫病人的首例报告,与动物弓形虫病同时发现•1916.Fedorovitch血片•1920.Chalmer和Komar脾看到类似弓形虫•1937.Wolf和Cowen脑、视网膜、脊液内均发现弓形虫Wolf首先从病人分离弓形虫•1954.Weinman可能通过未熟的肉传播•1965.Hutchison可能通过粪便传播国内情况1949年前,并不了解此病1955.于恩庶猫、兔、猪、豚鼠分离出弓形虫虫株1964.江西首次正式报道眼型弓形虫病1978.徐秉琨人体分离出弓形虫株流行概况•造成广泛流行的原因:–生活史中的多个时期均具感染性–无中间宿主即可完成生活史–卵囊在宿主体内保存时间长–无终末宿主照样可以传染–卵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滋养体:香蕉形,4-7umX2-4um.可寄生在各种有核的组织细胞内。包囊:是滋养体集合形成的弹性囊状结构。缓殖子:包囊内的滋养体。假包囊:受染细胞可聚集10-20个滋养体,类似一个含虫包囊,成为假包囊。速殖子:假包囊内的滋养体。卵囊:由雌雄配子受精形成的合子发育而成。形态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滋养体(速殖子)包囊(缓殖子)裂殖体配子体卵囊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生活史•在终宿主内的发育终宿主(猫科动物)—肠内期–肠上皮细胞内(完成有性生殖、无性增殖,可在肠外其他细胞内进行无性增殖)•中间宿主(人和动物)的发育—肠外期–有核细胞内(无性增殖)•生活史特
本文标题:围产期感染的病原生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323 .html